黑诊所日趋隐蔽 部分门诊打武警旗号推销假药
近期,记者深入皖、豫、赣、渝等地调研发现,非法行医现象愈演愈烈,黑诊所隐蔽性增强,假药泛滥成灾。这不仅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更是对社会秩序造成极大的影响。随着非法行医的形势不断恶化,我们有必要揭开这些非法诊所的神秘面纱。
在南昌市东湖区的一个老旧小区内,一家隐蔽的小诊所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家诊所环境昏暗,仅有的设备陈旧不堪,所谓的“医生”却在此进行非法行医。类似的情况在多个地区都有出现,黑诊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且大多缺乏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资质。许多诊所甚至未挂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公然进行非法行医活动。
安徽省涡阳丙肝疫情发生后,当地迅速开展了打击非法行医的行动。据合肥市卫生监督所介绍,全市范围内存在大量黑诊所,这些诊所卫生状况恶劣,诊疗设备未经消毒,甚至存在使用假药的情况。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黑诊所往往隐藏在城市边缘地带,如城中村、城乡接合部以及高校周边地区,难以被监管部门发现。
重庆市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些生物科技公司以免费体检为诱饵,实则开展非法医疗执业活动。保健理疗店也违规进行电磁诊疗等活动,吸引不明真相的群众上当受骗。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非法诊所竟然成为假药的主要销售地点,用药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针对这一现象,基层卫生执法人员深感担忧。他们认为,遏制非法行医需要深化医改,加强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压缩黑诊所的生存空间。建立法律化、制度化的惩防联动机制至关重要。这需要卫生、公安等部门的紧密合作,查明非法行医者的,对其实施严厉的处罚。
群众医疗卫生知识的欠缺也是导致黑诊所有“人气”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黑诊所的医生滥用抗生素等高效药物,而群众却不明真相,误以为这些诊所医术高超。普及医疗卫生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是当务之急。
打击非法行医形势严峻,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必须深化医改,加强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普及医疗卫生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建立法律化、制度化的惩防联动机制,对非法行医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针对非法行医现象的不断涌现和新特点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一严峻的挑战以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立法者们或许可以深思将非法行医罪的定罪标准从“结果犯”转变为“行为犯”。这是一个深远的议题,关乎法律公正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非法行医,作为一种无视公众健康权益的行为,其恶劣影响深远且广泛。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将非法行医视为一种行为犯,那么无论结果如何,只要有人多次非法行医,就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这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改变,也是对违法行为的有力打击。这就像是在社会的法律框架内,设置了一个强有力的警示标志,提醒那些试图跨越法律界限的人,非法行医的行为将不再被容忍。这样的改变将大大增强法律的威慑力,使得那些潜在的非法行医者三思而后行。
这种改变也隐含着另一个重要的考虑:丰富群众的医疗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毕竟,非法行医之所以存在,部分原因就在于公众对这种行为的辨识能力和防范意识不足。通过普及医疗知识,提升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无疑是从源头上遏制非法行医的有效手段。这种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包括媒体宣传、社区活动、学校讲座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医疗行为的本质和重要性,使他们能够明智地选择合法的医疗服务提供者。
这样的改变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表明我们更加重视公众的健康权益,更加重视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改变,让每一个人都明白:非法行医不仅是对个人健康的威胁,也是对公共秩序的破坏。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立法进步,普及医疗知识,增强公众意识,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健康、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