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大学原文,四书大学原文与翻译
厚德楼大讲堂儒家经典之大学之道
让我们一同走进厚德楼的大讲堂,深入儒家经典中的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于教育的深刻理解和追求。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一理念,如同明灯指引我们在人生旅程中不断前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这如同树木的成长,先有根本的扎根,才有枝繁叶茂。
在古代,那些弘扬天下光明品德的人,都先从修身开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每一个步骤都是基础,每一个阶段都是积累。要想治理国家,先要管理家庭;要想管理家庭,先要修养自身。如此层层递进,最终才能实现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庶民,无论身份地位,皆以修身为本。若本末倒置,忽视修身的重要性,那治理家庭、国家、天下便无从谈起。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修身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康诰》《太甲》《帝典》等古籍中,都强调了弘扬光明品德的重要性。商汤的《盘铭》则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自我更新的态度,永远追求进步。而《诗经》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更是强调了自我更新的重要性。
君子们总是无处不追求完善,他们知道修身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他们时刻保持自省,不断追求进步,以期达到至善的境界。
孔子口中的《诗经》,如同我们生活中的指南针,为我们指明方向。《诗》云:“京城及其周围,都是人们心中的向往之地。”又言:“缗蛮黄鸟,择丘而栖。”鸟犹知止,何况我们人呢?
对于人生角色,无论是君王、臣子、子女还是父亲,都要各自履行其职责。君仁臣敬,子孝父慈,与人交往则信守诺言。正如《诗经》所歌颂的,“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始终庄重谨慎。”
再次引《诗》云:“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绿竹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切如磋,修炼自我如琢如磨。”这里的“如切如磋”,是形容做学问的刻苦钻研;“如琢如磨”,则是对自我不断修炼的描述。这位君子庄重而又开朗,仪表堂堂,其高尚品德令人难以忘怀。
《诗经》又云:“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这是因为他们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使得百姓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这种情怀使得人们永远铭记前代君王。
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是对无争无诉的社会的向往。他也强调“致知在格物”,即要想求得真知,必须深入事物之中,穷究其理。人心天生有知,而天下万物皆有理。若对理未穷尽,则其知有所不尽。《大学》之教,必须引导学者穷尽已知之理,以求至乎其极。长此以往,一旦豁然开朗,则万物之理无不到,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此乃物格,乃知至也。
孔子曾言:“审理诉讼,吾亦人也,意在无讼。”其理念在于使隐瞒真相者不敢巧言令色,以大德使人畏服,此乃领悟根本之道。获知之道,在于识解万物,深究其理。人心皆具认知之力,天下万事万物皆有定理,只因这些原理尚未被完全认知,故知识有所局限。《大学》伊始即教学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以己知未知,彻底认识万物之理。经年累月之勤,终有一天会豁然开朗,届时万事万物之表里皆清晰可辨,内心之认知力得以淋漓尽致之发挥,再无蔽塞。此乃万物被认知、研究之极致,知识之巅峰。
关于诚意,曾子有言:“毋自欺也。”如同厌恶腐臭之气、珍爱美好之物,此乃内心真诚之表现。品德高尚之士独处时尤需谨慎小心,避免任何不当行为。反观品德欠佳者,私下常行不善之事,一见到品德高尚之人便心生畏惧,试图掩盖其恶行而自吹自擂。他人观之,如见其肺腑般清晰,此即内心真实必然外现之理。君子独处时更需心怀敬畏,保持真诚。
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心思。心有愤怒、恐惧、喜好、忧虑便无法保持端正。心思不正犹如魂游体外,视若无睹,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故修身必先正心。齐家的基础在于修身。人们往往因亲疏、好恶、敬畏、同情、轻视等情感而对人有偏向。世间鲜有人能爱人之同时见其过,恶人之时见其善。故有言:“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不修身则无法齐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修身方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一个不能管理好家庭的人,又怎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呢?品德高尚的人在家中就已经接受了治理国家的启蒙教育。
孝道,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更是对君主的忠诚和顺从;悌道,不仅仅是对兄长的尊敬,更是对长官的尊重;慈爱,更是对民众的仁爱和关怀。这些品质,都在家中得到培养,而后才能推广到国家。
《康诰》告诉我们,如同爱护婴儿一般真诚地去追求,即使未能完全实现目标,也已接近理想之境。要知道,没有人会在学会如何抚养孩子后,才去了解如何为人妻、为人夫。
家庭的仁爱和礼让,能够引领国家的风气。一家仁爱,全国都会兴起仁爱之风;一家注重礼让,全国都会充满谦和之气。相反,如果家庭中的成员贪婪暴戾,整个国家都会陷入混乱。尧舜以仁爱治国,百姓自然跟随;桀纣以暴政统治,百姓则起而反抗。可见,统治者的行为对百姓的影响之深。
《诗经》中的诗句,如“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描绘的不仅是一位宜家的女子,更是对和谐家庭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家庭和谐,才能进一步实现国家的和谐。
平定天下,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百姓就会效仿,兴起孝道;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这就是君子所行的“矩之道”,以身作则,推己及人。
【原文】
所恶于上,毋以施于下;所恶于下,毋以加于上。这种道理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如果我们对上司的某种行为感到厌恶,就不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我们的下属;如果我们对下属的某种行为感到不满,也不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我们的上司。这是一种尊重和理解的表现,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
《诗经》中的一句话:“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真正关心百姓的喜好和厌恶,这样的国君才能赢得民心。因为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种与民同乐的国君情怀,使他成为了老百姓心中的父母。
《诗经》又有云:“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仰重着你。”这告诉我们,作为统治者必须谨慎行事。因为他们的行为将影响到万千百姓的生活。稍有偏颇,就可能失去民心,被天下人推翻。
再来看《诗经》中的另一句话:“殷朝未丧师时,能与上天相应。请借鉴殷朝的兴衰,守住天命不易。”这告诉我们,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作为领导者,必须时刻关注民心的向背。
【原文】
君子应先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在这里,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如果我们把根本当作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作内在的根本,就会与民争利。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凝聚。这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一样,如果不讲道义,别人也会以不讲道义的方式回应我们。同样,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诰》告诉我们:“天道命是非常变化的。”行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是否符合天道和民意。
《楚书》中提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这表明,真正的宝物是善良和道德。舅犯也说:“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这进一步强调了道德和亲仁的重要性。作为领导者,应该时刻铭记这些道理,以善良和道德来引领民众。
追寻善道,天命所归
在古老的智慧中,有一个深刻的道理流传至今:行善道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楚书》曾言,“楚国无他宝,以善为宝。”在这深邃的道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善良的无比崇敬。同样的,舅犯也曾说过,“流亡之人无他宝,以仁为爱。”在人生的旅途中,仁爱就如同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秦誓》中更深入地了人性的善恶。忠诚老实、心胸宽广的人,即使无特别技能,也能保护子孙百姓。相反,那些嫉妒贤能、压制人才的人,则可能带来灾难。有仁德的人,能够明辨是非,爱憎分明。
生活中的财富亦如此。生产财富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一己之私,而是为了造福社会。生产财富的人越多,消费财富的人越少;生产的人越勤奋,消费的人越节俭,这样,财富便会源源不断。仁爱的人用财富修养自身,不仁的人却舍身逐利。
孟献子的话更是深入人心:“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何需再计较鸡豚;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不必再养牛羊;诸侯之家,更应远离搜刮民财的家臣。”真正的利益不在于眼前的金银财富,而在于道义。若国家以利益为先,而忽视道义,那么灾难必然降临。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让我们坚守善良与仁爱,追寻善道,得到天命所归。让我们珍惜人才,明辨是非,正确对待财富,坚守道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体会到天命的真谛。与其拥有贪婪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拥有虽会偷盗但心怀仁义的家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国家应以何种利益为重的问题。在纷繁复杂的国家治理中,财货利益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利益应该在于民众的福祉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即以仁义为根基的利益。
身为国君,若是眼中只有金银财宝,而忽视国家与人民的福祉,就可能受到不良小人的诱导。这些小人往往擅长于逢迎拍马,只为满足国君的贪欲,将国家引向灾难。当国君沉浸在这种短视的财货追求中,即使身边有贤能之士,也难以挽回颓势。因为这样的国君已经无法分辨是非,听不进忠言逆耳,而让那些处理事务的家臣掌握实权。长此以往,天灾人祸必然接踵而至。
家臣的偷盗行为虽不可取,但如果他们心怀仁义,那么这样的家臣可能比那些只知搜刮民财的家臣更有价值。因为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利益,知道如何为国家带来长远的繁荣和民众的福祉。这样的家臣即便在某些时候采取一些不被普遍接受的行为,但他们始终坚守道义,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一个国家若想长治久安,必须摒弃短视的财货追求,以仁义为利益的核心。只有真正关注民众的福祉和国家的长远利益,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本文旨在阐述这一重要观点,希望读者能够深入思考并引以为戒。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我们需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以仁义为基础,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繁荣的社会。流产网在此祝愿大家都能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