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症状 肠梗阻的病因 肠梗阻的治疗
肠梗阻是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的病症,为常见的急腹症。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因素,包括动力性、机械性和血管性等。
一、动力性肠梗阻的原因
动力性肠梗阻可能是由于麻痹性或痉挛性原因导致。腹部大手术、腹膜炎、腹部外伤等都可能引发肠麻痹。而肠道炎症及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则可能引发肠管暂时性痉挛。
二、机械性肠梗阻的原因
机械性肠梗阻主要由肠外、肠管本身和肠腔内因素引起。肠外原因如粘连、嵌顿性外疝或内疝、肠扭转和肠外肿瘤等。肠管本身的原因则包括先天性狭窄、炎症、肿瘤等。肠腔内原因主要由成团蛔虫、异物或粪块等引起,虽然这种情况现在已不常见,但仍有报道巨大胆石进入肠腔产生胆石性肠梗阻的病例。
三、血管性肠梗阻
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血管性肠梗阻的主要病因。近年来,一种名为肠假性梗阻的综合征逐渐受到重视,被认为是肠肌肉神经变性的结果。各类肠梗阻的发生频率因年代、地区、医疗卫生条件等不同而有所变化。例如,疝修补术的普及使得嵌顿疝所致的机械性肠梗阻明显减少,而粘连引起的肠梗阻则逐渐增多。
肠梗阻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腹痛、呕吐、腹胀以及便秘和停止排气等。腹痛的程度和频率取决于梗阻部位的高低和病情的缓急。高位梗阻时腹痛较剧烈且频繁,而低位梗阻时症状较轻。呕吐几乎是所有肠梗阻患者都会出现的症状,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后期为反流性呕吐。腹胀是较迟出现的症状,其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完全性肠梗阻时,患者排便和排气现象消失。患者还可能出现脱水、乏力等全身症状。不同类型的肠梗阻其症状轻重有所不同,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情可以得到逆转甚至治愈。肠梗阻的严重性与治疗策略
对于肠梗阻的患者,其全身症状尤为明显。早期,患者可能出现虚脱,迅速进入休克状态。若伴随腹腔感染,腹痛会加剧并扩散至全腹,同时出现畏寒、发热、白细胞增多等感染和毒血症的表现。
一、治疗方法概览
1. 中医治疗:
单验方:使用如生豆油、香油或花生油等生植物油,成人剂量为200-250ml,儿童为80-150ml,可以通过口服或胃管注入。
2. 西医治疗:
平衡水电解质和酸碱度:这是非手术治疗的核心,以纠正肠梗阻引起的全身生理紊乱。
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关键方法,通过胃肠减压可以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减少细菌和毒素。
防治感染:应用抗生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手术治疗:对于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及先天性畸形导致的肠梗阻,以及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应行手术治疗。具体的手术方法取决于梗阻的病因、性质、部位及全身状况。
3. 中西医结合治疗: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还结合了中医的理念和技术,如针刺、中药等。
二、经络疏通法:
经络疏通法是一种具有传统特色的医疗技术,其疗效显著、见效迅速。此法不口服,对肠道无刺激,对肝肾无副作用。从诊断到治疗,其效果优于西医的内镜和静脉滴注,也超越了中医的脉诊和口服药物。
三、肠梗阻患者的饮食建议:
对于肠梗阻患者,特别是在手术后,饮食需格外注意。禁食直至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后,方可开始半量流质饮食。术后十天进软食。在饮食方面,宜选择清淡、有营养、流质的食物,避免油腻、胀气、辛辣、长纤维等刺激性食物。如术后出现阵发性腹部绞痛、停止排便、呕吐腹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早期单纯性结肠梗阻可考虑非手术疗法,但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的情况应立即进行手术探查。在护理方面,肠梗阻手术后的患者需要禁食并维持胃肠减压的通畅。此外还要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术后活动也是促进机体和胃肠功能恢复的重要一环。对于慢性不完全肠梗阻患者需做好术前肠道准备如灌肠等术后观察肠蠕动恢复情况待排气后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术后早期活动有助于预防肠粘连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总的来说对于肠梗阻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对于需要放置腹腔引流管的患者,我们需时刻关注其引流状况,确保引流管的通畅无阻,同时仔细观察引流物的性状和量,并准确记录24小时内的引流量。对于经历肠切除吻合术后的患者,在进食后应密切注意其身体状况,特别是是否出现突发腹痛或腹膜刺激症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考虑是否存在吻合口渗漏或裂开的情况。
如果食物通过肠道过快导致吸收不良引发腹泻,我们必须及时处理以避免营养障碍。若患者出现腹痛伴随腹胀并出现肠型,应立即考虑肠梗阻的可能性,此时应迅速禁食、禁水,并进行胃肠减压。在手术后的两周内,患者应避免服用泻药或进行灌肠,以免影响吻合口的愈合过程。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肠梗阻病人的特殊护理指导。对于口服中药治疗的护理,首先要保证中药的温度在35~38℃之间以确保药效。对于腹胀、呕吐的患者,应在胃管抽尽胃内容物后注入药物。如果病人已经服药后呕吐,应再次通过胃管补充灌药。服药后应密切关注病人的腹部症状是否缓解,如排便、排气等情况。
对于蛔虫性肠梗阻的护理,我们可以采用注豆油疗法。在禁食和胃肠减压后,将加温的豆油或菜籽油从胃管注入。注油后要注意观察病人的腹痛和腹胀变化。如果病人排便排气,并且便中有油排出,说明梗阻已经解除。
对于肠造瘘病人的护理指导,局部护理尤为重要。要保持瘘口部位的清洁,避免排泄物堆积。同时要注意保护肠瘘周围的皮肤,预防皮炎的发生。
在预防和家庭护理方面,对于腹膜腔炎症和腹部手术的病人应早期应用抗生素并早期下床活动,以免引起肠粘连造成肠梗阻。青少年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和食后冷饮。每半年口服一次驱虫药也是预防肠梗阻的有效方法。对于经常便秘的病人,应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也可以尝试每天早晨空腹喝冷开水500-800毫升,以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护理和指导,我们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