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肥胖指南
前言
肥胖,这一全球性的流行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肥胖不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更是诸多健康隐患的源头,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等。它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给全球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在我国,超重人数已达22.4%,肥胖者更是高达3.01%,防控肥胖形势紧迫。
回顾历史,2002年4月,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曾召开了一次关于中国肥胖问题的研讨班。与会者涵盖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领域的专家,他们围绕肥胖的流行趋势、与疾病的关系及防控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和交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卫生部的支持下,成立了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工作组对我国21个省、市、地区的人群进行了大规模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涉及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多个方面。经过严格的科学分析,工作组提出了重要的推荐意见,明确了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界限。具体来说,BMI值达到“24”即为超重,而BMI达到“28”则被视为肥胖;男性腰围超过85cm,女性腰围超过80cm被认为是腹部脂肪积累过多的标志。
为了深化对中国人群肥胖与疾病危险的理解,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联合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内分泌学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以及中国营养学会等权威机构,共同举办了研讨会。经过充分讨论,工作组的建议得到了广泛认可。在此基础上,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开始了《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的编写工作。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了这部具有指导意义的指南。
我们衷心希望这部指南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中国的肥胖防治工作,助力控制慢性疾病,提高我国人民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为人民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于2003年3月10日集结业界权威专家,共同编写《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编写组汇聚了众多重量级人物,主编陈春明与孔灵芝领衔,成员包括闻芝梅、周北凡、陈吉棣、李光伟等业内知名专家。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和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的成员也参与了此次编写工作。
《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全新版)》
目录
一、概述
肥胖症,这一由多种因素引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自1948年以来便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密切关注。本指南旨在为中国成人提供超重与肥胖症的预防及控制策略。
二、肥胖程度的评价与分类
1. 体重指数(BMI):通过体重与身高比例来评估肥胖程度。
2. 腰围:测量腹部周围的尺寸,以评估腹部脂肪堆积。
3. 肥胖程度分类:根据BMI和腰围等数据,将肥胖程度分为不同等级。
三、肥胖的流行特点
1. 全球广泛流行:肥胖问题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2. 增长迅速:其增长速度日益加快,成为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
四、肥胖发生的主要因素
1. 遗传因素:基因在肥胖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2. 环境和社会因素:包括过量进食、体力活动过少以及社会压力等。
五、超重和肥胖症的危害
1. 与多种疾病相关: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2. 社会和心理问题:肥胖可能导致社交困扰、心理自卑等问题。
六、肥胖症的干预
1. 干预原则:以健康为核心,强调预防为主。
2. 干预策略与措施:包括合理安排饮食、加强体力活动、行为疗法、药物治疗以及外科手术等。
3. 防治流程:建立科学有效的防治流程,确保干预措施的实施。
4. 高危个体的处理:针对特定人群,如女性、老年人和吸烟者等,制定个性化的处理方案。
七、特殊人群的处理
针对女性、老年人和吸烟者等特定人群,制定适合的处理策略。
八、附录
1. 体重指数测量方法。
2. 腰围和臀围测量方法。
3. 世界卫生组织成人体重指数分类。
4. 不同身高和体重者的BMI值及超重和肥胖症分类。
5. 低热量饮食指南。
6. 主要食物的能量和产能营养素介绍。
7. 不同活动和运动类型的能量消耗情况。
防治超重和肥胖症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任务,需要、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共同努力。建立基层防治网,提倡健康体重理念,积极预防和控制与肥胖相关的疾病,改善健康状况,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是当前的根本任务。
肥胖症的评价和分类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肥胖症患者体内脂肪细胞体积增大、数量增多,体脂占比异常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即腹部和腹腔内的脂肪蓄积过多,对机体代谢产生重大影响,是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目前,体重指数(BMI)和腰围是评估肥胖程度的主要指标。BMI作为一种计算身高别体重的指数,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但其在应用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特定人群如运动员、老年人、男女性别间可能存在误差。腰围则是衡量腹部脂肪蓄积程度的简单实用指标,与肥胖相关疾病有更强的关联。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体重指数在25.0-29.9之间为超重,30.0及以上为肥胖。结合我国情况,专家提出了针对中国成人的超重和肥胖判断标准,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
我国肥胖症的流行阶段略晚于欧美,但潜在上升危险性很大。加强超重和肥胖症的防治工作,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是当务之急。我们每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的体重变化,保持合理体重,享受健康生活。关于体重与健康关系的深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健康观念逐渐加强,体重问题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近期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揭示,体重与一系列相关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多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体重指数(BMI)偏高的人群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大。为了更好地理解体重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深入***其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数据。
一、相关疾病的预防与体重指数的关系
在我国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中,涉及约24万成人样本的数据分析显示,BMI达到或超过一定数值的人群患相关疾病的风险显著上升。具体来说,BMI≥24的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三到四倍,患糖尿病的风险则是两到三倍。对于BMI≥28的肥胖人群,这一风险更是高达90%以上。腰围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腰围超标的人群同样面临更高的患病风险。这些数据的存在是为了提醒我们重视肥胖问题的重要性。这些发现并不是孤立的观察结果,而是基于大量数据的统计结果。在国际上,也有类似的趋势和发现。这表明体重指数和健康状况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这意味着对肥胖的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健康考虑,也是为了整个社会健康负担的减轻。对于预防和治疗肥胖症的建议和指导方针的制定至关重要。这不仅可以为大众提供清晰的指导方向,还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构建科学的饮食习惯和运动文化以有效预防和应对肥胖问题带来的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效地降低超重和肥胖引起的相关疾病风险维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保障我们共同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二、肥胖症的全球流行病学特点在全球范围内肥胖症已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慢性疾病尤其在欧美等国家其患病率较高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肥胖具有以下流行病学特点:首先肥胖症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这一问题的挑战。其次肥胖症的全球增长率惊人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和快速增长的国家这一现象更为突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膳食结构的改变和体力活动的减少超重和肥胖症的患病率都在迅速增长。三、中国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特点虽然我国的肥胖症患病率远低于西方人群但增长速度却很快。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膳食结构的调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也在迅速增长。尽管我国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预防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减缓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的上升速度。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青年期的体重指数超标者相较于中老年后才肥胖者患相关疾病的危险度可能更高这为我们提供了更早进行预防的契机和方向。综上所述对于肥胖问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应该积极采取行动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减缓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的上升速度这对于控制慢性病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健康中国做出贡献!肥胖现象:超重与肥胖症的多元解读
在当下社会,肥胖问题已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议题。从数据出发,我国存在大量BMI指数超过25的人群,其中男性和女性占比均超过半数,且在特定地区如北方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患病率尤为突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能量摄入与消耗的问题,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因素。
一、肥胖症的深层原因
肥胖症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当我们谈论肥胖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讨论一个复杂的疾病模式,其中涉及遗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
二、遗传因素的作用与影响
尽管遗传在肥胖中起到了部分作用,但研究发现单纯性肥胖具有遗传倾向,并不意味着肥胖完全由基因决定。实际上,即使存在遗传因素,肥胖的发生发展也是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肥胖症是一种多因子引起的复杂疾病。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遗传变异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肥胖症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普及更多地反映了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三、环境与社会的角色
1. 进食过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食物供应的丰富,人们的膳食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高能量、高脂肪食物的消费量增加,往往导致能量摄入超过消耗。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由于能量和脂肪摄入的显著增加,肥胖率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大城市的人们摄入富含高能量的动物性脂肪和蛋白质的量也在增加,而富含膳食纤维的谷类食物和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却偏低。研究已经证明,富含脂肪而其他营养素密度低的膳食最有可能导致肥胖。限制总能量和脂肪摄入量是控制体重的关键。
2. 体力活动过少: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和职业性体力劳动的减少,人们处于静态生活的时间大大增加。体力活动的减少和久坐的生活习惯是肥胖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经常性体力活动或运动不仅有助于消耗能量,还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率,增强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为了有效减肥,应强调进行中、低强度的有氧体力活动,如走路、慢跑等。
在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体重管理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环。众所周知,经常参与锻炼的人拥有更高的静息代谢率,他们在同等能量消耗的运动中可以更有效地动员和利用体内储存的脂肪,这对于预防超重和肥胖具有显著的优势。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值得我们去深入***。
全球肥胖症的普及率与社会环境因素的改变紧密相连。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进食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随着家庭结构的简化、经济收入的增加和购买力的提升,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贮藏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可以选择的食物种类更加丰富,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高脂肪、高能量的加工食品和快餐食品的普及。特别是那些频繁出入饭店、聚餐的人们,常常面临过量进食的风险。当人们遇到压力、烦恼时,有些人会选择通过进食来寻求安慰。过度摄入肉类,尤其是高脂肪的猪肉,也可能导致消化器官负担过重,脂肪在体内蓄积,对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政策、新闻媒体、文化传统以及科教宣传等因素,对人们的膳食选择和体力活动都会产生显著影响。现代媒体,特别是电视广告,对儿童饮食模式的影响尤为显著。许多广告中宣传的食品都是高脂肪、高能量和含盐的方便食品和快餐食品,对消费者尤其是儿童的饮食行为产生了误导。
超重和肥胖症的危害不容忽视。除了影响体形,这些疾病还与一系列慢性病有关。肥胖患者常常伴随高血压、高血脂和葡萄糖耐量异常。更严重的是,肥胖是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中心性肥胖患者相对于全身性肥胖者具有更高的疾病风险。即使体重指数只有轻度升高,如果腰围较大,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也会增加。肥胖患者餐后长时间血脂水平较高,富含甘油三酯的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较小而致密的颗粒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对于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这两种常见的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其危害更是深远。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也会升高。对于肥胖者来说,发生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随着肥胖的持续时间和腹部脂肪的蓄积而增大。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以降低体重,是降低血压的有效方法。对于2型糖尿病,除了药物治疗,管理体重和饮食习惯同样关键。
超重和肥胖不仅仅是一个体型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健康的严重问题。了解肥胖的危害,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在身体的诸多指标中,腰围超标、血清甘油三酯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压升高以及空腹血糖异常高等因素,若聚集出现,便构成了临床上深具影响的代谢综合征。这一综合征具有强大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它与胰岛素抵抗紧密相连,其中肥胖、腰围超标以及缺乏体力活动被看作是推动胰岛素抵抗的罪魁祸首。
深入***其中的血脂异常,我们可以从我国24万人群的数据汇总分析中看到,BMI指数超过24的人群,其血脂异常的检出率是BMI低于24的人群的2.5倍;尤其是BMI指数超过28的人群,其血脂异常的检出率更是高达3.0倍。与此腰围超标的人群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检出率也是腰围正常人群的2.5倍。对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情况,BMI超过24和超过28的人群,其检出率也分别是BMI低于24人群的1.8倍和2.1倍。
再来看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我国10个人群的前瞻性研究明确指出,体重指数增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随着体重指数的上升,冠心病事件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与此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都是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当个体存在超重或肥胖情况时,这些危险因素会聚集在一起,大大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具体来说,BMI超过24和超过28的个体,若有2个及以上的危险因素聚集,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分别是BMI低于24的人群的2.2倍和2.8倍。而腰围超标且存在其他危险因素聚集的个体,其患病率更是腰围正常者的2.1倍。
这些数据都充分表明,超重肥胖已经成为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需要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加上合理的体力活动来进行有效的干预,从而保障我们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