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见套路与虚假宣传
多数广告宣称“快速瘦身”“不节食不运动”,利用夸大效果(如“一月瘦20斤”)吸引消费者,实际通过泻药或利尿成分制造短期体重下降假象。
部分产品将普通食品包装成减肥药,通过虚构体质分析(如“痰湿体质”)诱导持续消费,甚至演变为诈骗案件,涉案金额高达数亿元。
广告常伪造“成功案例”,通过滤镜、摆拍或短期水分流失制造虚假对比图。
2. 潜在风险
健康隐患:部分产品含不明成分,可能导致腹泻、内分泌紊乱、肝肾损伤等副作用。
经济陷阱:消费者往往被诱导多次购买高价套餐,实际效果与承诺严重不符。
心理依赖:夸大宣传利用消费者急于求成的心理,导致对“捷径减肥”的盲目信任。
3. 少数例外与注意事项
少数广告可能经过正规审批,但效果因人而异,且需警惕“体质调理”等模糊概念。
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广告监管相对严格,但仍有漏洞,例如右上角“广告”标识不明显或专家身份造假。
4. 科学建议
健康方式优先:减肥需结合饮食控制、运动及规律作息,药物或产品仅能作为辅助。
核实信息:查看产品成分、资质及临床试验报告,避免轻信明星代言或“高科技”话术。
维权途径:若遇诈骗,保留聊天记录和支付凭证,通过消费者平台或法律途径追回损失。
电视减肥广告多数存在夸大或欺骗性质,选择前务必多方验证,优先考虑专业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