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研发不能重理轻工
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正经历着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面对跨国企业在我国市场的强势表现,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如何设计适合中国的医药创新路径。我国医药研发投入逐年增长,科研人员队伍庞大,科研论文发表数量更是居世界前列。研发效率的问题却逐渐凸显出来。尽管国内企业和产品在市场上与跨国企业正面交锋,但跨国公司的利润占比依然远超国内企业。这一现象促使我们反思医药创新过程中的问题所在。
众所周知,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是医药创新的两条腿,缺一不可。然而在我国医药创新的道路上,似乎更多地关注于新化合物、新靶点、新机制的发现,形成了以SCI论文发表为标准的评价模式。这无疑导致了“文章论英雄”的现象,使得很多科研人员更倾向于投入基础研究,而忽视了应用开发的重要性。尽管我们在基础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在高技术含量的应用成果方面却寥寥无几。
事实上,现代新药研发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包括基础研究领域、工程技术体系、生产加工及市场运作等。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研发的失败。其中,应用开发环节尤为关键,它涉及多个专业的综合应用。以新制剂研究为例,处方设计与优化、工艺与产品线设计、体内外评价与质量标准等三条技术主线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在我国的医药研发中,工程技术研究相对薄弱,这也导致了我国在新制剂、新工艺、新辅料和新设备等方面被跨国公司垄断。
日本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经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日本进行了改革,加强大学研究机构的独立性和商业运作能力,鼓励技术转让和商业研究,着力于产出应用成果。这种发展模式使得日本在生物医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为了提升我国的医药研发效率,我们必须加大对工程技术研究和制剂创新的支持力度。我们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鼓励科研人员更多地投入到应用开发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我们还应该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我国在医药研发投入和科研队伍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研发效率的问题仍然亟待解决。我们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强工程技术研究和制剂创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我国的生物医药科技领域,目前主要采用的是专家决策模式的项目立项方式。在这种模式下,专家们精心编制科研立项建议书,递交至科研管理部门。接下来的课题申报和立项评审,依旧是由这些领域的专家主导。到了结题验收阶段,依然是专家们的评审意见起决定性作用。
随着现代决策系统的日益庞大,所涵盖的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传统的专家决策模式在综合考量各种信息因素时显得捉襟见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医药工程领域的专家资源,特别是工业药剂学、工业生物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极为稀缺。在资源配置上,我们过于偏向基础研究,而忽视了工程技术学科的均衡发展。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生物医药科技立项机制。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或许能为我们带来新的启示。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生物医药科技项目比作一艘大船,那么专家们就像是船上的航海家,他们凭借专业知识和经验指引船只前行。这艘船要驶向何方?仅仅依靠航海家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全面的决策系统,能够全面考虑并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因素。
这个系统应该包括更广泛参与者,如临床医生和生物技术企业代表等,他们可以从实际应用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提供宝贵的建议。我们也要重视工程技术学科的发展,尤其是在工业药剂学和工业生物技术方面的人才培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这艘大船在知识的海洋中稳稳前行,既能深入基础科学的奥秘,又能满足实际应用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我们需要对现有的生物医药科技立项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一个更加全面、更加多元化的决策系统。我们也要重视工程技术学科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以推动生物医药科技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