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文章转载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年初,一部名为《山海情》的电视剧风靡全国,虽然我不常追剧,但也被亲戚朋友们热议的剧情所吸引。这部电视剧讲述了西海固的移民迁入闽宁镇后,依靠福建专家的指导,利用菌草种植蘑菇实现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由于我的专业背景,亲戚朋友们纷纷向我提出关于菌草的种种疑问,今天,我就带大家一竟。
我们来解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菌草?菌草并不是一种植物的名称,而是一个涵盖多种具有特定营养价值的草本植物的统称。这些植物所含的营养物质适合大型真菌等微生物生长,因此被称为“菌草”。目前已知的菌草包括禾本科、里白科等共计28个属40余种植物。我们身边常见的芒萁、类芦、斑茅、芦苇等都是菌草的一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菌草的由来。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考证,中国人吃蘑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0年到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随着人们对食材的不断和研究,菌草这种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植物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经过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和开发,菌草被广泛应用于食用蘑菇的栽培,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农业资源。
在《山海情》这部电视剧中,移民们靠着福建专家的指导,利用菌草种植蘑菇脱贫致富。这一故事不仅展示了菌草的实用价值,也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通过菌草的种植,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贫困,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菌草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和广泛开发前景的草本植物,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通过了解菌草的相关知识,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电视剧《山海情》中的故事,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美。关于蘑菇的种植,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当时韩鄂所著的《四时纂要》中详细描述了种植方法,这段描述虽简洁,却涵盖了现代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全部基本要素。这本书约成书于唐末,广泛集中了农业生产及副产品加工和农家日常生活所需的知识。
经过一千两百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食(药)用菌生产和消费国。传统的蘑菇种植大多依赖木材,如香菇等木腐菌类,这导致了大量林木的采伐,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山海情》中蘑菇专家凌一农教授的原形林占教授带领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成功利用芒萁等草本植物替代木材基质栽培香菇等食(药)用菌,于1986年实现了技术突破。这一创新彻底打破了木腐菌只能以木料基质栽培的限制,使得草种蘑菇成为可能。
菌草技术的问世为多种蘑菇的栽培提供了新的可能。经过30多年的研究,林教授的团队已经可以利用40余种草本植物,并根据不同菌草的物理特性和营养特点及菌类生物学特性,筛选出了 350多个菌草栽培配方。目前,可栽培的食(药)用菌种类包括了五个目11个科以及两个目两个科,共计55种大型真菌,如双胞蘑菇、毛头鬼伞、长裙竹荪等。
菌草技术的推广对于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自1997年福建将菌草技术列为帮扶宁夏的重点推广项目以来,已有大量农户通过这一技术受益。这一技术不仅为宁夏百姓创造了收益,还被扶贫办选为经典科技扶贫案例。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也因此被评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此后,菌草技术在对口帮扶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产业扶贫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庄重的宣告中,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其中也有菌草技术的一份功劳。这一技术的出现,不仅解决了食(药)用菌业发展的瓶颈,也为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展现了科技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林占教授因其卓越贡献被光荣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他的成就不仅在于解决了蘑菇栽培的代料来源这一重大难题,更在于他的努力为这一技术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帮助众多贫困地区走出了一条生态治理与脱贫致富相结合的新路。他带领团队不懈奋斗了30多年,致力于菌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菌草技术,这项最初为了解决蘑菇栽培问题而被研究出来的技术,在林占教授及其团队的推动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他们发现部分菌草具有根系发达、生长快、产量高、抗逆性强等特点,适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畜牧业发展以及能源开发利用。这些菌草不仅可以直接采食,还可以用于栽培蘑菇,产生的菌糟可以饲喂家畜家禽。随着研究的深入,菌草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在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村,农户们正在播种用于饲喂牲畜的菌草;在贵州黔西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用巨菌草加工出青贮饲料;在福建省平潭沙滩,菌草被用于防风固沙。这些都是菌草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
经过多年的努力,菌草技术已经从单一的食用菌代料栽培衍生出多种利用方式,形成了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并进而衍生出了一项新兴的产业菌草业。这项技术通过植物微生物动物循环以及植物能源肥料循环等,实现了生物资源的多次循环转化综合利用。
菌草技术的应用不仅造福了中国,还惠及全球。在福建省委省的大力支持下,福建农林大学建立了全球第一个菌草科学实验室。作为技术援助项目的一部分,菌草栽培食用菌技术示范项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落地生根,并一直运作至今。这是中国对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一次成功扶贫援助,展现了中国技术的全球影响力。
菌草技术变草为宝,为社会、经济、生态带来了三大效益的有机结合。它不仅解决了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还为全球扶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相信在林占教授及其团队的持续努力下,菌草技术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更多的人们带来福祉。在图9所示的2018年11月,主席对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国事访问的盛大场合中,林占作为特别受邀嘉宾出席了相关活动。他所带来的菌草技术,早已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事实上,早在菌草技术正式开启官方援外之路前,这项技术的种子已经在1992年悄然播撒。那时,专利技术转让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到了1994年,菌草技术更是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视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的重点项目”,国家商务部也将其列为重要的援外培训项目。
截至2019年9月,菌草技术的外援项目已为全球107个国家培训了7951名学员。在巴新、卢旺达、斐济、莱索托、南非、厄立特里亚等13个国家,都建立了菌草技术培训和示范基地,成为国际间技术合作的典范。
林占的菌草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福建到宁夏,再到遥远的南太平洋岛国,这项技术不仅成功解决了“菌林矛盾”,还在多个地区开展了利用菌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沙固沙、治理沙漠化、治理盐碱地的示范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在宁夏、内蒙古、陕西、青海等地,林占的菌草技术已经成为生态建设的得力助手。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还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高度评价。它为全球就业、粮食安全、碳排放减少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的智慧与担当。
在林占的努力下,菌草技术已成为中国对外技术交流的一张名片,为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工作不仅为各国学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还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中国人致力于全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菌草技术: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
本文旨在菌草技术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应用前景。菌草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
一、菌草技术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菌草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周晶等人在福建农林大学学报上发表的研究论文,详细阐述了菌草研究与应用的新进展。郑金英等人则了菌草产业的成长及其多功能性,展示了菌草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价值。
二、菌草技术的生态应用
林占等人在黄河菌草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研究中,展示了菌草技术在生态领域的巨大作用。林占还就菌草及菌物饲料化技术进行了研究,为畜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在栽培食用菌方面,林占的综合技术简介为食用菌的种植提供了新思路。
三、菌草技术在北方地区的应用
赵鹤青等人研究了菌草在北方地区的应用,证明了菌草技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为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
四、菌草技术的社会价值
王豫生和周毕芬在研究中,深入了菌草技术发明与发展的社会价值,展示了菌草技术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菌草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菌草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的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菌草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前景,共同推动菌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们也期待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菌草技术的研究中,为人类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