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谈判-辉瑞谈4个多钟头
辉瑞与医保局谈判实录:一场关于创新药物与价格控制的博弈
一、谈判概览
时针指向2023年1月7日的早晨,辉瑞代表团队于早上8:30步入谈判室内,直至下午1:20方出。近4.5小时的谈判,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激烈且漫长^[1][4][5]^。辉瑞全球生物制药商业集团中国区副总裁钱云亲自带队,然而谈判结束后的他们面色凝重,显然结果并不如预期那样顺利^[1][6]^。
二、谈判结果与争议焦点
随着谈判结果的出炉,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因报价过高,未能纳入医保目录^[3][7]^。传言中,医保局希望辉瑞能将药品价格从原来的2300元/盒大幅降至600元以下^[2][5]^。而辉瑞方面则认为降价空间有限,尽管内部曾讨论过700元/盒的方案,但仍未能达到医保局的预期^[5][6]^。这一分歧成为双方无法跨越的鸿沟。
三、谈判背景与深层压力点
这场谈判的背后,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压力与挑战。谈判前一天(1月6日),医保局发布的新政策明确指出,只有“直接阻断病毒复制的药品”才有资格参与谈判,这一举措使得辉瑞面临前所未有的降价压力,成为唯一符合条件的外企^[6]^。随着国产新冠药物阿兹夫定片的上市,医保局在平衡药物价格时也必须考虑国产与进口药物之间的差异,避免医保资金的过度倾斜^[2][6][7]^。
四、后续影响与舆论风波
Paxlovid虽未进入医保目录,但并未完全阻挡其在中国的销售之路。通过医院临时采购和海外代购等渠道,该药物仍在中国市场流通^[7]^。关于此次谈判的舆论争议不断,一部分人认为高价进口药可能挤占有限的医保资源,主张优先保障国产药物;另一部分人则呼吁通过谈判扩大创新药的可及性^[2][5][6]^。此次事件不仅反映了医保局在控制药价与保障创新药供应之间的艰难平衡,同时也揭示了跨国药企在华市场策略与医保控费目标的冲突^[1][3][6]^。这一事件将持续引发社会各界的思考。
这场谈判不仅仅是价格与价值的较量,更是关乎国家医疗保障、企业市场策略以及公众健康需求的复杂交织。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与市场的变化,这一事件将继续引发更多的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