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
三大战役后的战略转折与渡江战役的辉煌胜利
经历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洗礼后,战局已对我军不利。随着主力的严重损失,解放军成功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广阔领土。此时的军队规模已壮大至万人,而对方虽仍有约204万人在挣扎(其中能实际作战的仅146万人),但士气低落且分散,显然失去了往日的锐气。为了重整旗鼓,他们选择了依托长江天险进行抵抗,并任命了汤恩伯和白崇禧分别负责东、西段的防线布置。
正当双方都在为未来的走向进行权衡时,国内和平的希望之光似乎闪烁了一下。在1949年4月,国共两党共同拟定了一份《国内和平协定》。这份协议在签署前夕的4月20日遭到了拒绝。拒绝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战略意图和不可调和的矛盾。面对这样的局面,毛泽东和朱德果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他们深知,唯有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反动势力,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和平与繁荣。于是,渡江战役在4月21日正式打响,宣告了和平协定的幻梦破灭,也昭示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热切期盼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尽管长江防线集结了重兵防守,但官兵中的厌战情绪愈演愈烈。江阴要塞的守军起义和海军第二舰队的倒戈,犹如两道晴天霹雳,使得防线迅速崩溃。对此,毛泽东在新闻稿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毫无斗志”的军队在面对强大的解放军时显得不堪一击,这也与当局拒绝和平协定的决策有着直接的关系。
与此解放军进行了充分的动员准备。数百万民工纷纷前来支援,他们筹集船只、修复交通线路,以木帆船为主力的船队成为了突破长江天险的主力军。总前委的邓小平、陈毅等人精心部署,形成了东、中、西三路突击集团,准备一举打破防线。这场战役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民心所向的体现。它彻底粉碎了敌人“划江而治”的幻想,为全国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胜利不仅彰显了中国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英勇无畏和战略智慧,也彰显了民心向背的真理力量。这一战役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永远闪耀着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