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减肥从现在开始
近年来,减肥已成为人们口中的热门话题。有一种被称为“心理减肥”的理念,悄然崭露头角,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心理减肥”究竟是何方神圣呢?让我们从肥胖的成因之一“吃”开始***。
有句俗话说得好,“多吃多占”,也就是说,吃得多了,身体也就容易长出更多的肉来。对于胖孩子,大人们常常忍不住啧啧称赞,认为那是健康的象征。于是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便想方设法为其增加营养。孩提时代的肥胖往往为日后的成人肥胖埋下隐患。
研究表明,体质性肥胖是由于25岁以前营养过度,加上遗传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特别是在胎儿期的第30周到出生后2岁以内,脂肪细胞处于一个极为活跃的生长期,称为“敏感期”。在这个时期,营养过度会导致脂肪细胞增多。正常人的脂肪细胞大约有250-280亿个,而肥胖时则可增加到635-905亿个,是正常人的三倍之多。
还有一种是获得性肥胖,也称外源性肥胖,主要是在20-25岁以后营养过度,以脂肪细胞肥大所引起的肥胖为主。而这种肥胖的脂肪主要分布于躯干,相对来说,通过饮食控制等治疗容易见效。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吃得过多呢?这背后又涉及到哪些心理因素呢?
文化遗传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人体需要的能量来自食物,食物对身体功能的维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吃了过多的食物,吸收了过多的能量,就难免形成肥胖。节食一段时间,一旦发生体重减轻,多吃的毛病可能会立即重犯。这是因为人类有一种“只要有机会就吃”的文化遗传倾向。即使在今天这个食物充足的时代,我们潜意识里的这种心理倾向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减肥节食之后,一旦解禁,我们可能会吃得比以前更多。
情绪因素也会影响食欲。一般人认为只有在情绪好的时候才会胃口大开,但肥胖者在焦虑时食量也会大增。心理学家认为,这可能是婴儿期间父母为婴儿养成的不良习惯所致。肥胖者在焦虑时爱吃可能是学习而来的不良适应。因为口中咀嚼时会使面部肌肉紧张度减低,使人间接感到情绪的紧张也随之减低,久而久之,由口嚼动作演变成口吃食物。
外在诱因也对肥胖者的食欲产生影响。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肥胖者对外在的食物线索比一般人敏感,对与食物有关的其它线索也比一般人敏锐。即使肚子不饿,只要美食当前,他们也总是难以抵挡诱惑。
“心理减肥”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从文化遗传、情绪因素到外在诱因,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食欲和体重。要想真正实现健康减肥,除了控制饮食,还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让减肥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