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中山大学还在吗(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

生活常识 2025-04-10 07:54生活常识www.jianfeiren.cn

我是棠棣,一位历史爱好者。在此,诚邀各位关注我的分享,一同古今大事,共论天下大势。在历史的长河中,君子们致力于学问与交友,不断世界的奥秘。

在20世纪20年代的军阀混战时期,中国正值风云变幻之际。想要统一中国,除了依靠枪杆子里的政权,还需要构建强大的政党。在这一背景下,广东大学应运而生。它的首批干部的培育离不开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这些干部,是中国革命的先锋力量,他们以铁肩担道义,为中国的未来奋斗。

1925年,以孙中山姓氏命名的中国劳动者大学正式创立。这所学校与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开办的列宁学院等学校共同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革命干部。他们不仅将苏联的政治理念和党军理论带回中国,更在实际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这些学校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摇篮。

从东方大学到莫斯科中山大学,这一路走来,我们见证了革命的艰辛与不易。十月革命后,苏俄内战接近结束,俄共(布)中央决定开设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这所大学以培养全新干部为己任,拒绝任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其初期目标是为苏俄东部地区培养民族干部,但很快就扩展了培养目标,吸引了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学子。

1920年,吴廷康夫人库兹尼佐娃与杨明斋共同创办了上海外国语学社。不久之后,吴廷康受俄共(布)远东党组织派遣来到中国,会见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这里的学员都是有志于赴苏俄学习的青年人。经过约八个月的学习,首批中国人进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他们是中国革命的先锋,是历史的见证者。此后,中国学员陆续进入东方大学,人数不断增多。

这些学员都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后来转为成员。在苏联,他们加入俄共(布),并成立了旅莫支部。这些学员都是秘密前往苏俄的,没有官僚子弟参与其中。他们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历史的创造者。

随着1924年国共合作的形成,苏联开始派遣更多的青年人到东方大学学习。为推动中国方面与冯玉祥的合作,苏联在洛阳和张家口建立了两所军校。从东方大学内抽调部分学员进行军事训练,然后派回中国工作。尽管人数有限,但这批学员在中国的革命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历史翻篇,一个特别的时刻悄然来临。伟大的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拉狄克,被提名为某新成立大学的校长。这所大学在筹备阶段便备受瞩目,它的创立团队汇聚了包括拉狄克和布哈林在内的十七位杰出人士的智慧。在短短几个月内,学校便获得了五百五十万卢布的总预算。尽管来自中国的捐款数额不大,但它象征着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这所大学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莫斯科沃尔洪卡大街的繁华地带。

值得一提的是,这所大学的命名并未采用“共产主义”这一词汇。与东方大学不同,它选择了孙中山的名字作为校名,命名为孙中山中国劳动者大学。后来人们简称它为“孙大”,中山大学或莫斯科中山大学。这一决策体现了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底蕴。

在共产国际和苏联的领导下,这所大学致力于为中国培养社会政治干部。这一办学方针高度保密,连对外宣传时都鲜少提及。秘密操作甚至渗透到校园管理的细节之中,学校的正式文件都要经过党组织的审查和批准,以确保信息的严格保密。这也反映了苏联对中国革命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胡汉民作为中山大学在中国的代表,在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执行会议时提出将中山大学置于苏共中央和中央的共同管理之下的提议。这一提议得到了中央政治会议的认可和支持。自那时起,中山大学由联共(布)和中国的联合领导,邵力子是中央驻该校的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山大学经历了变革和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了适应革命的需要,学校的名称加上了“共产主义”一词,但依旧以孙中山命名,全称改为孙中山中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随着历史的变迁,这所大学最终在1938年停办。

与此为了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苏联积极接纳中国留学生。在鲍罗庭的建议下,广州派遣了一批中央招生团成员前往苏联学习。莫斯科要求国共两党派遣人数相等的人员赴苏学习,第一批中国籍学员共计一百五十名。他们分批前往苏联,年龄、文化程度各异,形成了有趣的“三代同堂”、“长幼同课”的局面。选拔过程简单而公正,只需报名者到指定地点填写卡片即可。目也平易近人,笔试要求写一篇关于国民革命的文章,经过口试后发榜。方面积极参与了上海地区的招生工作,许多成员和青年团员被选拔出来,其中包括朱德、向警予和刘伯坚等人。这些学员中的大部分是来自工人阶层,他们在苏联接受革命理论教育的也进行着艰苦的勤工俭学。每个学员都要使用俄文化名以保密,如冯弗能化名涅日丹诺娃,蒋经国化名叶利札罗夫等。这些留学生的到来为苏联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篇章。为了确保中国革命军队拥有政治上可靠的指挥人员,苏联在列宁格勒国际军事学校专门开设了中国部,旨在两三年内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军事专家。这些学员是从物理系、数学系等优秀学生中精心挑选而来,其中还包括来自法国和德国的中国学生。为了加强培训效果,从这一年还增设了一些为期两到三个月的短期培训班。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表明了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也展示了其对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视。

中山大学章程构建了完善的组织框架,明确了学校的领导机构和管理体系。学校章程的总则部分强调了学校的教育宗旨和组织结构。孙中山中国劳动者大学是一所进行社会政治教育的高等学府,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法人经费支配权。学校还拥有自己的印刷厂。学校的管理核心由七人组成的孙中山中国劳动者大学促进会构成,对学校进行全面领导。

在管理层面,校长是学校决策机关的核心成员之一,负责领导学校的各项工作。校长之下设有校长办公室,由各部门领导和师生代表组成。教务处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学员的教学和政治教育工作。学校还设立了各种苏维埃和委员会来管理学校的各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学校公社”类似于学生会组织,但其职能范围更广,旨在使学生群众积极参与学校事务和学校建设。

体育卫生苏维埃是学校健康与体育活动的保障机构,由主席、专业医生以及各相关部门的代表组成。经济委员会负责食物基金计划、菜单制定、厨房监察等工作。教育苏维埃则负责组织文化活动、参观和电影观看等。还有管理图书馆的委员、俱乐部委员以及教育工作委员等,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责和工作内容。这些组织共同协作,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山大学通过完善的组织框架和丰富的管理体系,确保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有序和高效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管理部设有书记处,其职责重大,负责审核管理部所有决议和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该书记处还担任互助会的主席,领导互助会的工作。

互助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审查社员的困难情况,为那些需要“物质帮助”的申请者提供援助。该互助会的基金由多个来源组成,包括社员扣除的收入、学校拨付款项以及其他人的捐款。互助会无偿地给各社员发放补助费,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主席一职在互助会中举足轻重,由公社管理部指定。而基金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包括互助会基金、卫生体育苏维埃基金和教育苏维埃基金等。这些基金的管理经过讨论后,每人需按比例交纳。学生们一般会参加一个或多个这样的基金。

在国共学员混合编班的时期,如第一批学员中的十一个班,各班都有其独特的课代表配置。而在1925至1926年间,到校的两党学员关系相对和睦,他们都能参与对方组织的工作。在这个特殊时期,两党关系较为缓和,使得学员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各种活动和工作。他们在校内享有平等的权利,甚至在某些小组中,他们的比例还更高一些。到1926年,一百三十二名学员中有一百二十名参与了工作。

除了学校规定的社团性质的小组外,学员们还自发建立了自己的组织。这些组织中有一个九人的执行委员会,成员包括陈春圃、赵云龙等人。他们分工明确,如陈春圃担任主席,赵云龙负责文书财务等。这些组织并不完全具有党派性质,使得学员们能够自由地参与校内活动。

中山大学初开时,学制为两年。主要课程涵盖了社会科学领域,如俄语、社会发展史等。考虑到一些学员的文化水平较低,大学内设有预科,课程相对简单。由于没有“”这一课,使得部分学员感到失望。尽管如此,也有人认为学习俄国如何建设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同样具有吸引力。对于学员来说,最大的挑战是语言障碍。学校根据学员的语言能力进行了分班教学,并专门开设了翻译班,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翻译班的成员必须是政治上可靠的分子。

中山大学的教学方式与内容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学校还注重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些措施,学员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学校也注重培养学员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所新型大学的党校性质下,学员们无法直接听取课堂教授的内容,面临着语言障碍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瞿秋白、李宗武、陈绍禹等先驱者担任了翻译工作,将教师的讲解转化为中文,供学员们讨论学习。随着学员人数的增加,这一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开始挑选初步掌握俄语的学员来担任翻译。这些学员虽然只经过一年的俄语学习,但在传递知识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教师们则是由一些了解中国国情的人组成,其中包括吴廷康、达林等,以及参与中苏复交谈判的伊万诺夫等。更有共产国际执行部门的领导人、苏联的党政领导人和社会活动家,如克鲁普斯卡娅等都曾在这里授课。为了争夺教育阵地,斯大林也曾到这里发表演讲,足见该大学的重要性。

尽管旧俄的中国研究有深厚基础,但在苏维埃时期,用共产国际观点解释中国历史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山大学为适应这一需求,开始培养科研人员和教师。教育人民委员部设立了社会经济和政治课的站点,中山大学则据此设立研究生班,重点攻读中国社会经济,学制二至三年,被录取的学员可享受奖学金。

作为共产国际创办的外国学校之一,中山大学的科学研究工作与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紧密相连。中山大学成立后不久就建立了一个中国研究室,其任务是编纂术语词典、出版历史著作等。在这里工作的有著名的汉学家,如鄂山荫、伊凤阁等。中山大学的一些毕业生也被选入这里,如博古和杨尚昆等,旨在加强研究室的力量并培养为共产国际工作的干部。

中山大学还筹建了一个专门的中国科学研究所。尽管在学员大量离校时才开始筹备,但这个机构在1928年投入工作后仍取得了显著成果。除了中山大学外,一些学员还到其他军校学习。到国共分裂时,已有六百名学员在中山大学就读过。这些学员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成就,也为中国的历史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的话题或观点想要,可以关注并私信我,或者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尽快回复。本文由流产网提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一篇:月经不调该吃什么中药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jianfeiren.cn减肥人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