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人退钱群里34人是托
近期,江苏张家港李女士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诈骗事件,其背后的手法和细节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深思。这起被称为“35人退钱群34人是托”的诈骗案,不仅揭示了新型网络诈骗的典型手法,也为我们提供了防范的重要要点。
我们来一下这起诈骗的主要手法。诈骗团伙首先通过伪造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红头文件,通过快递发送给受害者的伪造成公文格式的清退通知,来博取受害者的信任。接着,他们构建一个虚假的微信群,群内除了受害者外,其他34人皆为诈骗分子伪装的“成功退款者”。这些“托儿”通过刷屏展示虚假的退款截图,营造一种可信的氛围。诈骗分子利用受害者急于回款的心理,分步诱导其进行转账,先收取所谓的“税费”,然后索要更多的“对冲金”,层层加码,直至受害者醒悟。
这起诈骗案件背后的心理机制也十分巧妙。诈骗团伙利用P2P爆雷受害者的止损心理,通过“官方清退”的概念来降低受害者的戒备心理。他们伪造群内多人成功的案例,制造从众效应,使得受害者更容易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当受害者试图通过私信验证时,所有的“群友”都会提供虚假的凭证,进一步迷惑受害者。更有甚者,他们借助公权力机关的名义来增强自己的可信度,部分伪造的文件甚至包含仿制的公章,使得受害者更容易上当受骗。
针对这起案件,我们提出以下识别防范建议。任何退费通知都应通过平台官网、客服电话或线下网点进行确认,国家机关是不会通过微信群来办理资金清退的。要警惕任何要求预付“税费”“保证金”的退费流程,这些都是典型的诈骗行为。我们要保护好个人信息,不扫描陌生的二维码,不点击不明链接,避免在非官方页面填写银行信息。如果不幸已经转账,应立即拨打110,利用转账的黄金时间尽力追回资金。
这起案件也反映出诈骗团伙正利用公众对权威机构的信任实施精准诈骗。我们需要特别警惕这类诈骗行为。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建议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进行举报。我们也要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