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技能高考答案,2017技能高考文化综合答案
梦想起航:学位与战位的华丽对接
董栓柱与潘润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新时代的画卷,展现了“学位”与“战位”之间美妙的对接。随着征兵季和毕业季的钟声逐渐敲响,博士生入伍当兵的话题再次成为社会的焦点。
军营,历来是热血青年心中的圣地。那些关于军旅的诗句,如“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壮志豪情,激荡着无数青年投身军营的梦想。如今,越来越多的博士生选择踏上这条道路,他们的故事鲜活而感人。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他们架起了连接求学梦与军旅梦的桥梁。
近年来,博士生入伍当义务兵已从“新鲜事”转变为“寻常事”。这一变化不仅是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缩影,更是人民军队迈向世界一流军队的见证。当代青年生逢强国强军的新时代,参军入伍不仅是时代的召唤,更是广大青年奋斗报国、实现人生价值的自觉追求。
对于个人而言,博士生参军入伍不仅能实现军旅梦想,更为他们的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一名博士生到合格战士的转变,需要经历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和岗位技能的考验。经历磨砺的他们,将拥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无论是留在军营还是继续前行,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都将陪伴他们走过更远的路程。
军队呼唤高素质人才,走入军营的博士生能够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合适舞台。建设创新型军队、构建学习型军营,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怀有强军梦想、愿意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才智的博士生群体,正是实现强军兴军目标所需的英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将在备战打仗一线、吃劲要紧岗位和急难险重任务中释放巨大能量,谱写出属于高素质人才的军旅华章。
边峥贤的故事是这一趋势的生动写照。他对军营的向往,源于幼时的耳濡目染和心中的钦佩之情。他对通信兵的钦佩,在汶川特大地震时看到官兵利用无线电技术挽救生命的场景后更加坚定。自学无线电技术、考取业余无线电操作证,他的梦想一步步实现。虽然曾暂时搁置,但他从未放弃。
强军之道,关键在于得人。这场“学位”与“战位”的对接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期待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军营,将个人价值与强军兴军伟大实践相结合,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圆梦军营,不仅是博士生的选择,更是无数热血青年的梦想。青春的电波在每个人心中回荡,让我们共同期待他们在军营中的精彩表现,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人生的征途上,有时候一颗心会被某种召唤牵引,那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引导我们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一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在2021年的夏天,再次感受到了这种召唤,那是我无数次梦想体验的地方军营。
虽然第一次报名因为某些原因未能通过体检,但我并未放弃。到了2022年,我卡着征兵的年龄上限,再次鼓起勇气,这次我顺利通过了体检,并激动万分地得知自己被分配到了通信部队。那一夜,我躺在军营的床上,感受着心中的“电波”声激荡,彻夜难眠。
初入军营的我,面对摸底考核,表现并不理想。队列中的“冒泡”,紧急集合的手忙脚乱,内务整理的不尽人意……面对这些挫折,我陷入了迷茫。我反问自己,来军营不就是为了体验这里的一切吗?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味道,缺一不可。
在军营里,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博士硕士在这里都是战士,我们需要用汗水和努力证明自己。面对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我选择了坚持和勇敢。无论是一遍遍的投、一招一招练格斗,还是身上的伤疤日益增多,我都视之为成长的印记。
时间推移,我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逐渐成长和改变。手臂上的肌肉逐渐紧实,精神面貌也日益昂扬。这些挫折成为了我军旅生涯的第一笔财富,它们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新训即将结束之际,当问及未来的分配意愿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通信岗位。在军营里,我学到了许多大学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那是我军的红色基因和精神传承。无论未来是否留在军营,我都会将这段经历作为激励自己不断前行的动力。
同样地,另一位讲述人黄弘,也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呼唤。作为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准博士”,他有着自己的个人理想和追求。小时候的梦想成为慈善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积累,他开始思考如何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受到家族中老一辈人的激励和影响,他最终决定投身军营。
黄弘的故事也充满了情感和动力。当他得知年迈的奶奶在准备饭菜时不慎切断了小拇指末端时,他意识到爷爷奶奶真的老了。那一刻,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想要为国家和家庭做出更多的贡献。
做出参军的选择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社会科学的人来说。黄弘选择从军不仅是因为他想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还因为他想听到父母和爷爷奶奶说“儿子长大了”、“孙子有出息了”。这种简单的认可对他来说比任何成就都更重要。
在军营里,黄弘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士兵是部队战斗力的基石;从科研调查的角度来看,社会学需要扎根基层、融入士兵的实际情境进行研究。他选择了从义务兵开始自己的军旅生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正如黄弘所言:“了解伟大之人的故事后我明白了平凡之人也能成就非凡之业。”他也希望能够尽力做到这一点。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在未来的生活中他都会坚持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努力成为新时代的“追光者”。勇气与担当:两位军人的青春誓言
■讲述人:北部战区海军某训练基地列兵 刘 畅
刘畅荣获“蓝刃女兵”称号的喜悦时刻。王远方 摄
当我庄严地戴上列兵军衔,举起右拳面向军旗宣誓时,我深知自己的身份已转变为一名海军战士。臂章和领章在阳光下闪耀着无比的光彩。
对于许多人来说,“一个博士生来当兵?”这样的转变总是令人好奇。但对我来说,从小我就渴望穿上军装,在部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人曾问我,为何选择成为义务兵?答案很简单:我等不及了。早在2014年,我就曾因为高考成绩未能达到理想的军校分数线而错过军营。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在完成本科学习后再参军,以便能长期服役。即使我经过刻苦锻炼、减肥20斤,命运的捉弄仍然使我因一项体检指标不合格而遗憾落选。
但我的心中始终燃烧着火焰。去年,当征兵政策中出现了新的调整,我看到了希望的光芒。“我想去当兵!”这个决定遭到了许多质疑,但我认为这才是青春应有的奋斗和价值。我不想让未来留下遗憾,因此我坚定地走向了我无数次向往的军营。
梦想照进现实,总会有困难和挫折。在新兵训练中,我曾在折返跑中崴了脚,心情一度跌落谷底。但是集体的温暖给了我前进的勇气。在班长和战友的细心照料下,我很快恢复了健康。战友们的鼓励让我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我喜欢这种团结的氛围。在这样的集体里,我重拾信心,实现了一次次的成长和进步。
在营里的新一届“蓝刃女兵”颁奖典礼上,我拿到了期盼已久的奖杯和荣誉证书。两个多月的新兵连生活,让我深刻体会到一名军人的使命与担当。我对自己的决定深感自豪,这份勇气将激励我面对未来的任何挑战。
■讲述人:海军陆战队某旅机步一营排长 孙文强
孙文强参加分队刺杀训练的瞬间。秦承初 摄
“理想大于天,越苦越向前”,这是孙文强的座右铭。当他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一则关于年轻战士郭豪的新闻触动了他深藏心中的从军梦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向热血青年发出召唤,他毅然决定中断学业来到军营。
老师、同学、朋友对他的决定感到意外,但孙文强的选择并非偶然。从小,家庭的熏陶就在他心中种下了向往军营的种子。太爷爷、父亲讲述的战争故事,以及二爷爷、四爷爷、姥爷的热血从军经历,都激发着他心中的军人梦想。他深知自己的选择意味着要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他愿意为了心中的理想和国家的事业付出一切。他的勇气与担当将激励更多的人为实现强军梦而努力奋斗。
这两位军人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勇气与担当的真正含义。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勇往直前。他们的青春,是充满奋斗和价值的青春,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青春。未能考进军校并未使我气馁,反而让我在大学期间坚定了追求梦想的决心。我孜孜不倦地钻研机械化工程知识,渴望有朝一日能以崭新的姿态投身军营,将所学所长倾注于部队建设之中。我的追梦之路并非坦途,一些疑问与质疑的声音亦伴随始终。例如我的同窗曾对我提出质疑:“你已经二十四岁了,为什么还要选择成为一名义务兵?”这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问题,但我明白我所追求的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种为国奉献的决心。我选择从基础开始,忘掉年龄,以新兵的身份投身军旅。
幸运之神眷顾了我,我有幸成为海军潜艇学院的一名潜艇兵。学院因庆祝祖国成立七十周年而组织的阅兵式抽组方队中,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面对那些十七八岁的战友们,我无比敬佩他们选择将青春献给祖国的决心。阅兵训练虽然艰苦,但他们展现出的坚韧与顽强令我深感震撼。我不甘落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正步水平,我主动挑练尖子,与他们一较高下。最终,我成功跻身海军方队,成为第二排面的排头兵。
在军营中,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战友,我们共同奋斗、共同成长。他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让我感受到了军营的温暖。参加阅兵是我军旅生涯的起点,也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
2020年6月,我获得了大学毕业生士兵提干选拔的机会,我深知这是实现长期服役、为强军事业奉献更大力量的宝贵机会。入学陆军装甲兵学院后,我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与不足,我还有很多知识、技能需要学习和掌握。在学院的一年里,我努力学习、全面发展,不断提升自己。毕业时,我选择了到海军陆战队去,那里有我实现青春理想的舞台。
关于“你为什么来当兵?”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过无数次,答案始终如一:我想当兵,我想一直当下去!我始终牢记那句忠诚誓言:“理想大于天,越苦越向前”,这句话将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在这里我要感谢军网给我提供的帮助和平台,希望我的经历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我相信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实现自己的青春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