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翻译(大学节选翻译、解析及原文)
《大学》全文及翻译解读
大学之道,在于彰显崇高的道德,亲近人民,达到至善的境地。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内心宁静;内心宁静才能生活安稳;生活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万物都有根本与枝末,事情都有终了与开始,明白事情的先后秩序,就能接近大学的境界了。
在古代,想要向天下人彰显崇高的道德,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修整自身的行为;想要修整自身的行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意念真诚,就要探求知识、明辨是非。通过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增长知识,通过增长知识来促使自己真诚地运用意念,通过真诚地运用意念来保证心思的端正,心思端正就能修整自身的行为,自身行为修整就能治理好家庭,家庭治理好就能使国家安定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如果轻视根本而重视末节,或者重视的轻了而轻视的过于重了都是违背常理的。这就是知道根本、知道事物的重要之处。
所谓意念真诚,就是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喜爱美好的颜色一样发自内心,这就叫自我谦虚。所以君子必须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状态。当小人独自闲居时就会肆意妄为,不论做什么坏事都毫无顾忌,但当看见君子就会感到畏惧而掩盖其恶习、表现其良好的一面。人们观察一个人时如同看见他的肝肺一样真切,伪装是毫无益处的。这就叫内心真诚而表现于外。曾子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被众人监督。”财富可以修饰房屋,品德可以修养身心。心胸开阔就会身体健康、精神愉快。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诗经》说:“看那淇水岸边郁郁葱葱的竹子林啊,文采斐然的君子们就像经过切磋琢磨的玉石一样美好。”这里所说的就像经过切磋琢磨的玉石一样美好是指的道学的修养;文采斐然的君子们终不可掩其美好的光华是指道德崇高至善的君子之德是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诗经》说:“前代的君王使人难忘。”君子尊敬贤人并亲近亲人,普通人则乐于享受快乐并追求利益,这是人们终生都不可忘记的。康诰说:“能够彰显美德。”大甲说:“天所赋予的天命。”帝典说:“发扬光明的道德。”汤王的洗盆铭文说:“如果能一天自我更新一次、每一天都能自我更新并且又不断进步。”康诰说:“使民风民俗变得纯朴敦厚。”所以说君子追求至善的境界是无止境的。《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千里的地方都是百姓向往的地方。”为人君者止于仁爱之道;为人臣者止于敬上之礼;为人子者止于孝道;为人父者止于慈爱;与国人交往要止于诚信之道。由此可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是相同的。子曰:“听讼时我还如同其他人一样判断曲直,但我一定让百姓没有诉讼争端。”无情者不能尽其辞言,从而极大地敬畏民心。这就是知道事物的根本所在。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是说当内心有所愤激、恐惧、喜好或忧患时就会偏离正道。如果心不在焉就无法看到、听到、吃到食物也不知其味。这就是修身在正其心的方法。所谓齐家的关键在于修身者是说人们往往对自己所亲爱的人或事物有偏见而对所厌恶或敬畏的人或事物也有偏见因此能够发现别人优点和缺点的人很少。《诗经》说:“爱护子女不一定知道他们的过失;移栽幼苗却知道它是否长得茂盛。”这是说自身不修好而不能够齐其家的人。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是说如果家庭不能教育家人却能够教育其他人这是不可能的。君子修身齐家后即使不出家也可以在家中对国人施教。《诗经》说的“像保护婴儿一样”是说内心真诚地去实行仁德虽然不一定成功但不会远离目标太远。如果一个人在家学会了如何教育孩子然后再嫁给别人也能做到教育子女。《诗经》说的“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之风”就是指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贪婪暴戾就会导致国家发生动乱其连锁反应就是如此迅速这就是所谓一个人的言行能够影响国家的命运安定的原因。《诗经》中说尧舜统治天下以仁德带领民众而使百姓跟随他们;桀纣统治天下以暴虐对待百姓而导致百姓背离他们。他们发出的命令违背了民众的意愿所以得不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因此君子以身作则后才能要求别人做到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能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是无法让别人听从你的教诲的所以治国关键在于先管理好家庭。《诗经》说的像桃树那样繁花似锦正是用来比喻治理家庭的重要性宜家才能宜国治理国家必须从治理家庭开始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就是这个道理。最后所谓平天下在于治理好国家是因为在上位者尊老敬老爱民如子那么民众也会尊老爱幼自古以来,生财之道被广大人民所重视。那些能够创造财富的人,往往并非仅仅追求财富的积累,而是致力于创造社会价值,以财发身,真正做到了仁者爱人。反观那些以身发财的人,往往因短视和自私而失去长远的发展。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真理,那就是上好的仁德必然伴随着下好的义理,那些坚持善良和道义的人,往往会获得持久的成功和尊重。孟献子曾指出,真正懂得治理家庭和国家的人,并不在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他们是否秉持正义和公平的原则。国家不应该仅仅以利益为利益,更应以道义为利益。那些真正懂得治理国家的人,绝不会因为贪图私利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们明白,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是建立在公正和道义的基础上的。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的光明德性,即明明德。在此基础上,再推广至全民,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这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个过程需要人们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然后才能逐步前进。只有知道目标在哪里,才能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决心;只有意志坚定,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只有内心平静,才能安身立命;只有安身立命,才能深思熟虑;只有深思熟虑,才能有所收获。这就是一个人自我修养的过程。
天地万物都有其本源和终点,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是接近大学修己治人道理的关键。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必须先修养好自己的德行;要想修养自己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须先真诚无私;要想真诚无私,必须先明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须先革除物欲、修正观念。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的提升。曾子曾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我们也要保持内心的真诚和正直。因为真正的君子不会欺骗自己,更不会欺骗他人。我们也应该明白,真正的财富不仅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品德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内心宽大平和的人,才能真正拥有财富和幸福。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自省和自我提升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的境界。深邃而古老的智慧贯穿从修身养性到治理国家,每一句话都饱含深厚的哲理。
文章阐述了修身的重要性。心,作为人的主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愤怒、恐惧、贪婪、忧虑等不良情绪都会使心偏离正道,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为。只有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纯净,我们才能正确地看待世界,做出明智的决策。
接着,文章强调了心的专注力的重要性。如果心不专注,我们可能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食而不知其味。这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全身心投入,保持专注,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文章还提醒我们不要过于偏爱自己的子女或对自己的事物过于乐观。心有所偏,则不得其正,我们会失去看清事实真相的能力。我们要客观看待自己和他人,不要盲目自大或过于自卑。
在治理国家方面,文章强调了君子的责任和行为准则。君子应该以身作则,自己先做到善行和没有恶行,然后再要求他人。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就是推己及人的矩之道。君子还应该遵循忠信、爱民、富国裕民的原则,以义为利,而不是以利为利。
这篇文章充满了深刻的智慧和丰富的哲理。它提醒我们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纯净,保持专注力,客观看待自己和他人,以及遵循君子的行为准则治理国家。这些古老的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文结合的方式让这篇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丰富多样,既有白话解和谚语的通俗易懂,又有文言的精炼和韵味。这种语言风格的变化使得文章更加吸引人,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记住其中的哲理。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其对于我们的生活和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治理国家,我们都需要遵循这些古老的智慧,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