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官方承认芹菜案确实存在问题
案件核心问题:处罚金额与违法情节严重不匹配
关于一起芹菜销售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处罚金额与违法情节之间的失衡。在这起案件中,仅售出的五斤芹菜(收入仅二十元)却招致了高达六万六千元的罚款,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涉事者遭受的处罚,与其轻微违法行为的经济价值相比,显然过重。
深入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此类现象并非个案。在当地,针对小微主体的食品违法行为处罚中,不乏重罚案例。自2021年以来,已有20多起针对小微主体的食品处罚案件,其中罚款超过五万元的就有21起,且这些案件的案值均不足千元。这种处罚现象,无疑给小微主体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当事人副延艳东对此表示担忧:“六万多元的罚款,对于这样的小微主体来说,无疑是一种过罚不当的处罚。”他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反映了当前执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问题根源:多重因素导致执法失衡
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多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执法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拥有过大的自由裁量权,相关法规未能细化处罚标准,导致执法人员在处理类似案件时存在较大的主观性。行政处罚执行权缺乏有效制衡机制,使得执法过程难以受到应有的监督与约束。业绩考核与罚款规模挂钩的畸形导向也是导致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导向使得执法人员更倾向于对小微主体进行重罚,而忽视对违法情节的考量。
整改措施:倡导柔性监管与执法力度平衡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应当转变执法方式,以责令改正、批评教育等柔性监管为主,避免过度依赖罚款等强硬手段。相关部门应承诺优化对小微市场主体的执法方式,减少不必要的负担。国务院督查组已要求各地在执法力度与营商环境维护之间寻求平衡,确保执法既公正又合理。
这起芹菜销售案已成为行政执法“过罚相当”原则的一个典型案例。它所暴露出的问题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为规范行政处罚提供了警示教育素材。希望通过对这一案例的深入剖析与整改,能够为未来的行政执法工作带来积极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