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食品未必真燃脂 清点致胖食物
***食品标签背后的真相:“减肥”食品真的有助于减肥吗?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标签上的字眼,如“非油炸”、“无糖”、“零脂肪”等,这些标签似乎为我们提供了健康饮食的指引。这些标签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关于“非油炸”食品,虽然其确实比油炸食物更健康,含有较少的油和可能的致癌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放心地大吃特吃。因为一些非油炸食品在烘焙时仍需加油以保证口感,其脂肪含量仍然较高。控制摄入量至关重要。
接下来是“无糖”食品,这类食品受到许多中老年人、糖尿病病人和肥胖者的青睐。专家指出,即使食品中没有蔗糖,其他成分如淀粉、糊精等也可能导致血糖上升。选择食品时不能仅看标签,而要全面了解其成分。
再来说说“零脂肪”乳品,现代人为了控制脂肪摄入,越来越青睐这类产品。一些“零脂肪”饮料的营养成分表中明确标明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这意味着即使零脂肪,也可能转化为脂肪引发肥胖。为了获得良好的口感,“零脂肪”饮料往往添加了大量的香精,而香精并不利于减肥。
至于“高钙”食品,虽然补钙理念深入人心,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标注“高钙”的食品都真正高钙或有助于补钙。一些食品中的钙可能并不易被人体吸收,而且高钙饼干等往往含有较高的脂肪,影响钙的吸收效率。
“高膳食纤维”食品也不一定是减肥的好选择。虽然这些食品中确实含有纤维,但大部分已经失去原有的健康价值。因为为了改善口感,商家可能会加入油脂和可能的饱和脂肪,使得这些食品的减肥价值大打折扣。
“零热量”食品也并非完全靠谱。一些零热量产品使用人工甜味剂代替蔗糖,但研究发现,这些人工甜味剂可能会干扰体内控制热量的能力,让人不自觉地补充更多热量。
我们在选择食品时不能仅依赖标签上的字眼,而要全面了解其成分和营养价值。只有真正做到合理搭配、控制摄入量,才能真正实现健康饮食和有效减肥。警惕食品标签背后的真相:“全谷物”与“零反式脂肪”真的健康吗?
在当下的食品市场,消费者常因包装上的某些字眼而放松警惕,但食品标签背后的真相又究竟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揭开“全谷物”与“零反式脂肪”背后的神秘面纱。
你是否曾被包装上的“全谷物”字样所吸引,以为摄入的是营养丰富的精选谷物?台湾大学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江文章却为我们揭示了真相。所谓的“全谷物”速溶饮品,其原料大多属于等级较差、成本较便宜的谷物,如碎米或存放较久的谷物。这些谷物经过加工、磨粉后,营养素容易流失。即便长期摄入,也并不能真正补充全谷物的营养不足。真正的全谷物应保有糠层、麸皮等原始结构,但在市场上很多宣称是全谷物的饮品中,其成分更多是黑木耳、松子等坚果,与真正意义上的全谷物关系不大。
再来看如今包装上频频出现的“零反式脂肪”标签。一些细心的消费者可能会发现,产品标签上明明写着含有反式脂肪的代表物质,如“氢化植物油”、“植脂末”,却仍然标注反式脂肪为“零”。按照规定,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一定标准就可以如此标注,但这并不意味着产品就具有减肥效果。植脂末的生产过程中,虽然可以做到油脂全氢化,忽略了反式脂肪酸的问题,但却带来了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9%以上的问题。消费者应该警惕,无论是否标注“零反式脂肪”,都应少吃含有植脂末、氢化植物油等成分的加工食品。
食品标签上的学问远不止于此。专家提醒我们,要学会看包装上的食品标签。配料表中的成分排序是根据含量来的,排在最前面的成分含量最高。比如一包薯片,如果其配料表上马铃薯之后紧跟着的是“植物奶油”“天然油脂”,那么这包薯片的热量绝对不容小觑。除了配料表,营养成分表更直观地标明了食物的热量以及各种主要营养素的含量。食物的加工方式也至关重要。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我们应选择那些加工温度低、加工过程简单的食品。
食品标签上的字眼虽然吸引人,但背后真相却需要我们细心去辨别。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学会看食品标签,了解食品的真实成分和营养价值,从而做出更健康的饮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