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植被好转为何挡不住漫天黄沙
近年来,尽管中国北方的绿色革命如火如荼,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沙尘天气却依然不时侵扰。究其原因,可谓复杂且多元。让我们深入其背后的主要成因。
一、沙源地的复杂性与跨境影响初显
沙尘天气不仅仅源于本地,境外沙源地亦不容忽视。以蒙古国南部的戈壁沙漠为例,这片广袤的沙漠地带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成为沙尘的源头。如若遭遇降水偏少、地表裸露严重的年份,如2022年,沙尘便容易被强风裹挟,跨越国界,输送到我国。加之我国北方自身地理气候的特点,春季气温迅速回暖,大风频发,为沙尘天气提供了有力的助推。
二、植被治理成效虽显,局限性亦需正视
尽管多年的植被恢复工程如三北防护林等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减缓了沙化进程,但彻底根治沙尘暴仍面临诸多挑战。植被的恢复需要时间积累,短期内难以完全固沙。在一些地区,由于植被类型单一或覆盖密度不足,其防风固沙的效果有限。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沙尘问题,还需在植被配置上做更多的努力。
三、气象因素成为关键推手
不可忽视的是,气象因素在沙尘天气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异常的气候环流与罕见的高温天气,为沙尘暴的爆发提供了有力的气象条件。如2023年春季的罕见回温导致冻土快速融化,与大风天气相结合,形成了多次强沙尘暴。春季的3-4月,由于北方降水少、风力强,地表裸露的沙土更容易被风力吹起,形成沙尘天气。
四、综合治理进展与挑战并存
我国在治理沙化土地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沙化面积更是净减少了6500万亩。但跨境沙源和极端天气仍然是治沙工作面临的挑战。新型监测系统的应用,如“星链沙盾”,通过卫星和地面传感器提升了沙尘天气的预警能力,缩短了响应时间。
要想根治沙尘暴,需要我们从多方面进行综合施策。除了继续加强植被建设外,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如参与蒙古国沙源治理。结合气象预警技术,优化植被配置,形成更为系统的防治体系。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