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补钙的误区
最近关于我国婴幼儿补钙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有专家指出,全民补钙是一种错误且危险的做法,其潜在危害远大于肾结石。这一话题立刻引起了家长们的关注和担忧。他们纷纷询问:我的孩子是否需要补钙?
对此,儿科医生和儿童营养学专家纷纷表示,家长们不必因个别偏激的观点而过度紧张。了解基本的婴幼儿营养知识,有助于家长更好地照顾孩子的成长。
关于补钙能否预防的问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李可基教授及其团队在北京城区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家长都在给孩子补钙,其中67%的宝宝在四个月大时就开始补钙。北京协和医院儿科的华教授指出,家长之所以热衷于给孩子补钙,主要是为了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但实际上,缺钙只是该病的表现,真正的原因是维生素D的缺乏。防治该病的关键在于补充维生素D,而非单纯的补钙。维生素D能够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有利于钙沉积到骨骼。单纯的补钙并不能起到预防和治疗佝偻病的作用。
关于吃母乳的宝宝是否会缺钙的问题,华教授表示,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免疫成分。但为了保证婴幼儿的健康成长,预防佝偻病,钙的摄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是否应该补充钙剂,要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而定。在婴儿出生后的头六个月内,一般无需额外补充钙剂,因为母乳和配方奶中都含有丰富的钙。但在婴儿开始添加辅食后,如果食物中的钙摄取不足,就需要额外补充。
关于只有中国孩子在补钙的说法,专家们表示这并非事实。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不同年龄的婴幼儿提供了明确的钙摄入量标准。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和婴儿喂养方式存在差异,因此钙的摄入量也会有所不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医生也会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建议补充维生素D和钙。
对于婴幼儿的营养摄入,包括钙和维生素D等,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结合专家的建议进行合理补充。在给孩子补充营养时,家长应保持理性,不要盲目跟风或听信一些偏激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孩子健康成长。关于婴幼儿补钙的问题,一直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对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的专家指出,这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欧美国家,超市中的牛奶大多是两三升包装的,并且已经强化了钙元素。他们的孩子习惯将牛奶作为日常饮料来饮用,自然摄入的钙质就相对充足。在我们国家,超市中销售的牛奶多为二三百毫升装,且并未强化钙元素,这也导致了人们喝奶的习惯和摄入量与国外存在差异。
华在对比了我国婴幼儿膳食指南与美、加、北欧等国的相关指南后发现,虽然钙摄入量标准大致相同,但某些国外的钙摄入量标准甚至更高。是否需要进行补钙,并不能仅参照国外标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家孩子的具体情况。
例如,对于双胞胎、体质较弱的宝宝或者经常腹泻的婴幼儿,他们需要额外的营养补充。在这些情况下,钙的摄入量应该是健康足月儿的两倍。对此,家长必须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补充。
对于补钙可能导致的肾结石问题,专家指出不必过度恐慌。目前市面上规范的婴幼儿补钙制剂,都是在严格监控下生产的,其推荐的摄入量一般不会导致摄入过量。如果孩子真的患有佝偻病,医生开具的治疗量与常规补钙的摄入量是两个概念。
华进一步解释,单纯补钙并不会导致三聚氰胺式的严重后果。未经身体吸收的多余钙质会随排泄系统排出体外。过量补充维生素D可能会导致肾结石,因此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时,家长需要精确计算推荐摄入量和制剂含量。为了确保安全,咨询儿科医生等专业人士并在其指导下进行补充是最保险的办法。
专家们希望家长们能够明白,无论是补钙还是其他微量元素的补充,都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时期来调整。科学喂养、合理补充才能使宝宝健康成长。在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们需要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或过度恐慌,这样才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