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胡汤的运用
成无己对于大柴胡汤的解读是这样的:“柴胡味苦平微寒,当伤寒病发展到可下之时,即是热气过剩,应当归于心火,苦味能入心,能折热,故以柴胡为主药。黄芩味苦寒,可消除大热;除去邪热,需以寒性药物为辅,故黄芩为臣药。芍药味酸苦微寒,枳实味苦寒,《内经》言酸苦可涌泄为阴;要泄实折热,必以酸苦之药,故枳实芍药为佐药。半夏味辛温,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辛者能散逆气,甘者能缓正气,因此半夏、生姜、大枣为使药。如需加大黄,因其有将军之称,能荡涤;不加大黄,恐难以攻下,必以大黄为使。”
关于肿块型炎的治疗案例:
刘先生,54岁,于2007年11月20日就诊。患者有长期饮酒史,但自1996年起已戒酒。9月发生炎,经CT检查显示病情严重。经西医治疗后病情好转,但诊断为肿块型炎。患者有大便干燥、脘腹痞满等症状。诊断后采用大柴胡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进行治疗。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胰头肿块缩小。
按:炎常表现为腹痛、发热、恶心等症状,与大柴胡汤证相似。本案例患者炎急性期已过,症状较少,符合大柴胡汤证。通过加减药物如薏苡仁、蒲公英等,以及调整大黄用量,治疗一个月复查CT显示胰头肿块明显缩小,局部炎症明显减轻。
关于胆结石胆囊炎的治疗案例:
严先生,54岁,于2007年10月23日就诊。患者因突发尿黄、目黄、右中腹疼痛等症状就医。经检查确诊为胆结石胆囊炎和肝内胆管结石。经过ERCP检查和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仍有中脘偏右疼痛等症状。诊断后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通过利胆通腑,缓解症状。
按:《金匮要略》指出胆结石胆囊炎符合大柴胡汤的治疗症状。方中重用白芍和甘草缓解疼痛,配合虎杖、金钱草清利胆道湿热余邪。患者热敷后疼痛减轻,疑似寒热错杂其内,因此加入肉桂散寒止痛。经过治疗,患者疼痛症状消失。
关于胆囊切除术后治疗案例:
潘女士,42岁,于2007年9月11日就诊。患者因肝内胆管结石疼痛而手术,但术后每年仍有刀疤处及后背部疼痛发作。
探访右上腹疼痛之旅:揭示手术后的深层困扰
最近,一位患者因右上腹疼痛牵扯到右侧肩背部而就医。他的大便数日一行,经常头痛头晕,尤其是眉棱处为主。经过诊断,他的舌色淡红,苔黄腻,脉细弦。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经过胆囊切除手术后,他被诊断为胁背疼痛。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湿热内蕴。治疗策略是疏肝清胆,通腑活血。采用大柴胡汤加减进行治疗。
在一周的治疗后,患者的情况有了显著的改善。大柴胡汤的主要成分包括柴胡、白芍、黄芩、半夏、枳实等。其中,生大黄有助于通便,金钱草则能清胆热。羌活、防风、甘草等药物的组合,源自李杲的《兰室秘藏》中的清空膏,专治眉棱骨头痛。黄芪则用于益气扶正。这些药物的组合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患者的少阳阳明合病问题。
二诊时(9月21日),患者反映头痛已止,刀疤处及肩背疼痛也有所减轻,大便每日通畅。由于症状缓解,患者自行停药,导致近日出现胃痛。医生调整药方,去掉黄芪,加入厚朴、川芎和香附等药物,以进一步增强疗效。煅瓦楞的加入也有助于缓解胃痛。
经过调整后的治疗,患者的疼痛完全消失,身体状况明显好转。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大柴胡汤在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疼痛的有效性。也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准治疗。
编辑推荐:白蒺藜配伍在杂证治疗中也有独特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药物组合,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精髓所在。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医的魅力,并认识到其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