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第一任校长(复旦大学第一任校长)
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的盛大庆典上,一位特殊的嘉宾成为了全场的焦点。这位嘉宾白发苍苍,坐在轮椅之上,面容慈善而又充满威严。她就是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的嫡孙女马玉章。虽然已至91岁高龄,但她的精神却依然矍铄。
当主持人蒋昌建介绍完马玉章的名字后,全场掌声雷动。当轮椅上的她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向观众鞠躬时,整个会场瞬间为之动容。全场师生被这位尊敬的老人的坚韧精神所感染,掌声如潮水般汹涌。
时间回溯到1939年,那时的马玉章还是一个年仅25岁的小女生。她的爷爷马相伯,一位富家子弟,却拥有强烈的爱国使命感。他担忧自己的时日无多,曾对着马玉章问出一个深刻的问题:“我没有留下什么财产给你,你恨我吗?”马玉章泣不成声地回答:“爷爷,你留给我的恩德已经够多了,我会继承你的志向。”
马相伯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他渴望通过办学来实现“救国”的梦想。即使生前未能见到成果,他仍坚持自己的信念。临终前,他愤慨地说:“我是一条狗啊,叫了一百年,也没把中国叫醒。”这句话透露出他的无奈与遗憾,但也彰显了他对国家深深的忧虑和热爱。
由于家庭变故,马玉章与母亲相依为命。解放后,她成为了一名英语老师,虽然工资不高,但她依然坚持捐助贫困学生,践行爷爷的遗愿。她朴素地生活,为了省钱帮助更多的学生。生活的艰难并没有让她萌生悔意,她对此毫无埋怨。
马相伯的爱国使命感与他少年时的求学经历密不可分。他出生在一个家庭,却瞒着父母徒步去上海上学,后来学贯中西,精通八国语言,成为国内第一名神学博士。作为一名信仰外来宗教的中国人,他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所受的不公平待遇,这更加坚定了他为国家奉献的决心。
马玉章作为马相伯的孙女,深受爷爷的影响。爷爷的行为方式和做人准则早已融入她的和血液里。她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爷爷的遗愿,捐助贫困学生,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她的故事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的庆典上,马玉章的出现让人们再次感受到她的故事和精神的力量。她的故事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奋斗历程,更是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感的共鸣。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人的坚韧和奉献精神,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学习机会。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种精神,那就是: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自那时起,一颗救国理想的种子深深植根于马相伯的心中,他热切期望有一天能改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卑微地位。他的愿景,如同朝霞般绚烂,充满希望和期待。
随着马相伯的才华和地位不断提升,他与教会管理者之间的冲突也逐渐加剧。一次外国神父的造访,因为房间安排的纷争,成为了马相伯决定退出教会的。他的使命感,体现在他“舍我其谁”的责任和担当上。
退出教会后,马相伯依然信仰,他立刻投身于洋务事业,一心报效朝廷。在清朝腐朽无知的政治外交中,他的报国理想并未能实现。洋务运动的失败,甚至让他背上了“汉奸”的骂名。
但马相伯并未放弃。他从经历中深刻领悟到了“自强之道”,明白了“教育富国”的理想。他毅然决定,将自己的全部家产包括3000亩地、现洋四万元以及八处地产,全部捐给教会,以共同创办一所中西大学堂。这一举动震惊了全国,被人们称为“毁家兴学”。
捐完家财的马相伯,隐居在孤儿院里,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他的心中依然装着整个中国。他的平静生活很快被打破,学贯中西的他在那个年代里显得尤为耀眼。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纷纷向他求教,蔡元培更是带来了24名学生。各省的青年也慕名而至,学生队伍不断扩大。
看到时机成熟的马相伯,便要求教会履行承诺。于是,在1903年3月1日,国内第一所私立大学震旦学院正式开学。马相伯希望震旦学院能培养翻译方面的人才,招收四方进步青年。在办学理念上,他极力主张“崇尚科学,注重文艺”,拒绝以行政的名义干预教学。
作为校长,马相伯实行学生自治,把学校管理权交给学生。这种前所未有的“学生自治制”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这却触怒了教会和朝廷,他们联手把马相伯架到医院,并趁机夺取学院主权。
幸运的是,学生们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他们开始抗议,相继离校,引发了震惊淞沪的“震旦风潮”。七名学生代表找到马相伯,希望他能收留大家。虽然此时的马相伯自身难保,但他看着这些满怀希望的学生们,决定带着他们四处筹款。
在多方爱国人士的帮助下,他们在吴淞废弃的提督衙门艰难地创办了复旦公学。“复旦”二字源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寓意着太阳的光辉再次升起,象征着希望和重生。马相伯和学生们的努力,终于让这所公学得以立足,为中国的未来培育更多的人才。在历史的洪流中,一个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的教育之路马相伯。他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他的故事是一段充满坚韧与奉献的传奇。
破败的屋舍里,马相伯以百岁高龄的银须飘然站在讲台上,与学生共同绘制着未来的蓝图。这群人都穷困潦倒,却怀着炽热的梦想,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倾注心血。随着国家的蓬勃发展,马相伯的家族却接连遭受不幸,但他始终坚守初心,致力于国家的振兴。
九一八事变后,马相伯不顾年迈,奔走呼号,为国家的存亡竭尽全力。他发动全家参与抗战,儿媳邱任我积极筹款购药,发动妇女办伤兵医院;孙女马玉章也成为病房护士,参与伤员救护工作。在全市人民的努力下,六百名伤员得以康复归队。马相伯的坚韧与奉献,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在马相伯百岁之际,中央发来贺电,赞誉他为“国家之光”。面对国家的动荡不安,他深感愧疚和无助。他将寿金捐赠用于补偿伤兵,展现了他的大义和无私。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不忘劝诫孙女继续抗日,坚守国家的使命。
马相伯的家族继承了他的精神。孙女邱任我投身教育,创办学校;孙马玉章更是传承了爷爷的精神,成为一名英语老师,建立民办初级中学。她们在简陋的教室里教书育人,将平民学生视为己出。马玉章站在讲台上,仿佛继承了爷爷的精神,照亮了更多孩子的未来。
豪门富贵也好,名门高贵也罢,在马相伯家族中,他们坚守本心,发扬先辈优秀品质。这就是真正的“名门之后”。马相伯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他的精神永载史册。他的家族成员不忘初心,继续他的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精神传承正如熊熊燃烧的火焰,永不熄灭。马氏三代:毁家兴学,传承大爱
常有家境贫困的学生交不起学费、买不起文具,马玉章便慷慨地打欠条,从自己的薪水中扣除,以资助他们完成学业。这样的善举,她践行了几十年,甚至在退休后,仍与儿女一起,不忘初心,承袭了对马相伯的承诺。
这位民办学校的退休老人,工资微薄,退休金仅勉强达到千元。她无固定住所,儿女家中轮流居住。尽管她的生活简朴至极,甚至让来访者感到不解,但她自己却安然处之。她说:“有房子住就可以了,我爷爷能做到毁家兴学,我什么财产都没有留下,又有什么遗憾呢?”这是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情怀。
2007年,土山湾马相伯旧居旁建立了博物馆,开始征集展品。马玉章毫不犹豫地捐出了爷爷留下的纪念品一件丝绸锦缎棉袄和百岁寿的寿碗。面对领导的整证书和慰问金,她只收下证书,坚决不收慰问金。她的女儿马百龄解释说:“我们不会把老太公留下的任何物件换成钱,所有的捐赠都是无偿的。这是马家的一个原则。”
马玉章自己不会接受任何帮助,却时常捐助别人。她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复旦中学校长谢志钧在信中感慨道:“您与家人的境遇让我动容。您向别人表达了仁爱。”无论是复旦中学的百年庆典,还是上海向明中学、徐汇中学的盛大活动,都邀请她作为嘉宾,而她也总会带着善心前来捐助。她坚定地说:“我爷爷这样做,我也这样做。”
从马相伯到邱任我,再到马玉章,一家三代人几乎倾尽所有,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个年代,这样的故事更加显得难能可贵。每当看到关于贫困学子求知若渴的新闻,都会想起那个破烂屋舍里,风烛残年的老人和他们坚定的眼神。那是教育的真谛,也是人性的光辉。
这些教育工作者们,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敬仰的教育家。他们为了下一代的未来、为了心中的教育理念、为了国家的发展,默默付出自己的财富和青春,毫无怨言。他们的善举和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传承。复旦应该为马玉章设奠,她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被我们铭记。让我们向这些真正的教育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