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全面通水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的身份,于2024年1月30日实现了全面通水。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水资源安全保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一工程的核心信息。
一、工程概况
该工程的输水线路全长113.2公里,总投资额为354亿元,设计年供水量高达17.08亿立方米。这是一条从佛山顺德西江干流鲤鱼洲出发,采用全地下深埋盾构方式建设(埋深40-60米),直至深圳公明水库的宏大线路。
工程结构包含1条干线、2条分干线、1条支线,以及3座重要的泵站(鲤鱼洲、高新沙、罗田)和4座调蓄水库。整个工程穿越了4处高铁、8处地铁、12处高速公路及16处江河湖海,节约土地近2万亩,展示了宏大的规模与精细的规划。
二、建设意义
1. 供水保障:这一工程不仅解决了广州南沙、深圳、东莞等地的生产生活缺水问题,还为香港、番禺、顺德提供了应急备用水源。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西江与东江水源的互补,退还了东江流域的生态用水,为缓解生态压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受益范围:它的受益范围覆盖超过3200万人口,支撑着约1.7万亿元GDP的需水量,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三、建设历程
该工程于2019年5月全面开工,经历了2022年10月的全线盾构贯通,以及2023年12月的联合调试。最终,在2024年1月30日提前半年实现了通水目标,预定在6月1日正式向沿线供水。
四、技术创新
这一工程攻克了深埋盾构、极破碎地层施工等世界级难题,创造了多项行业纪录。其中,高新沙泵站作为核心枢纽,实现了水资源的精准调度。这一工程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五纵五横”水网骨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因其对区域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对民生的深远影响,被誉为“战略工程”与“民心工程”。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是一项宏大而深远的项目,它不仅解决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水资源问题,也展现了我国在水利工程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实力。它的完成,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