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不审 ipo不审
关于"IPO不审"议题,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长期的讨论与实践。这一议题主要围绕注册制改革与审核机制的调整展开。今天,我们来深入一下这一话题的关键要点。
一、政策背景与争议焦点
该议题的讨论始于多年前,当时前证监会的郭树清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出了"IPO不审行不行"的问题,引发了关于核准制与注册制的广泛辩论。支持者认为,要实现市场化的发行,审批环节应当被取消。反对者强调,在相关的法律和监管体系尚未完全配套的情况下,审慎的审核仍然是必要的。
现行的制度也在不断演进。自2024年起,深沪交易所已经提高了主板和创业板IPO的财务门槛。虽然注册制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不审",但其审核重点已经转向信息披露的质量。
二、注册制与审核的关系
从美国和香港等地的注册制实践来看,它们并非完全"不审"。这些地区的审核重点主要集中在信息披露的完备性和法律合规性上,同时强化了事后监管。在中国,注册制的实践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证监会在交易所审核规则方面仍保留监督权,并明确了"审的机构、规则、结果均归证监会管"的原则。尽管科创板和北交所已经试点注册制,但财务核查和问询程序仍然非常严格。
三、近期监管动态
近期的监管动态显示,监管层在强化中介责任。例如,在2025年的案例中,对保荐机构的核查失职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并强调了"申报即担责"的原则。审核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审核的重点已经从盈利能力判断转向财务真实性、内控有效性以及信息披露的准确性。
四、未来趋势
未来的注册制改革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监管层已经明确,注册制并不是"不审",而是通过"新老划断"等过渡安排逐步优化审核机制。要实现完全市场化的发行,还需要同步完善退市制度、投资者赔偿机制以及法律追责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不审"在现阶段更多是理论上的,实践中仍然需要通过动态调整审核标准来平衡市场效率与风险防范。中国资本市场在注册制的道路上,既借鉴国际经验,又结合自身特点,逐步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