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复杂且微妙的平衡问题,需要在科学规划和系统管理的指导下实现动态平衡。下面,我们将从关系本质、实践路径及典型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
一、关系本质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又相互成就。
1. 依存性
开发是保护的动力。旅游收益可以反哺生态修复和文化传承等保护性投入。以龙虎山景区为例,他们利用旅游收入投入到森林覆盖率的提升和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中,短短六年时间内,森林覆盖率增长了6.8%。
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对于像喀斯特地貌和民族文化这样的不可再生资源,保护是开发的基石。环江通过立法建立了资源普查、保护名录和开发衔接的机制,确保了遗产地的可持续利用。
2. 矛盾与协调
尽管开发与保护在某些时候会产生矛盾,但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这些矛盾可以得到有效的协调。例如,龙虎山景区通过用200余艘人工竹筏替代机动船,既保留了传统的游览体验,又减少了水体污染。法律和科技的双重保障也是实现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通过《旅游发展条例》明确权责边界,结合智能监测技术实时管控环境风险。
二、实践路径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需要系统性的实践路径,包括技术赋能生态保护、社区参与与利益共享以及全链条制度设计。
1. 技术赋能生态保护
建立立体监测体系,对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监测。例如,龙虎山部署了112处环境监测点,对大气、水质以及生物多样性进行实时数据收集。智慧旅游的应用如人工智能导览和旅游电商平台,可以减少人工干预对自然景观的干扰。
2. 社区参与与利益共享
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实现利益共享。环江通过政策扶持,让村民利用自有资源开发民宿、手工艺等业态,实现了乡村振兴。文化活态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打造民族文博场馆和节庆品牌,将文化传承融入旅游体验中。
3. 全链条制度设计
规划先行是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关键。环江要求旅游资源开发与国土空间规划、交通环保等相衔接,避免无序扩张。建立“统筹部门协作经营者担责”的监管闭环,强化高风险项目的安全责任和信用监管。
三、典型案例示范
1. 龙虎山模式
龙虎山通过“动态平衡”策略,实现了文旅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共赢。生态修复成效显著,珍稀鸟类如中华秋沙鸭回归,旅游收入也反哺了森林保护,形成了良性循环。
2. 环江立法实践
环江以《旅游发展条例》为核心,构建了“法治+生态+文化”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通过跨区域合作引入资金和技术资源,推动了自然遗产展示馆、研学康养等新业态的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需在科学规划和系统管理的指导下进行。通过理解开发与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实践系统性路径以及借鉴典型案例的示范,我们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