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自动辅助驾驶事故宣判
一、国内判决案例分析
1. 成都特斯拉FSD事故回顾(2025年3月)
案件焦点:车主张厉因未绕车观察,且在车辆配备的360度预警系统静默、自动刹车程序被OTA升级关闭的情况下发生事故。
判决结果:法院认定车主未能履行安全注意义务,因此构成交通肇事罪。这起事故中,技术漏洞与人为疏忽并存,但尚未明确特斯拉的责任。
延伸争议:同月,四川另一起事故中,特斯拉的自动预警系统未触发导致女童死亡,车主因此被追责。受害者家属计划在车主定罪后起诉特斯拉。
2. 深圳小鹏G9误识别事故剖析(2024年)
案件关联:在暴雨中,系统误判洒水车为施工区域,导致急刹追尾。虽然这起事故并非涉及特斯拉,但它凸显了自动驾驶技术在处理复杂场景时的适应性问题。
二、海外判决案例分析
1. 美国洛杉矶Autopilot胜诉案(2025年2月)
案件核心:陪审团认定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统并无故障,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驾驶员分心。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已明确告知消费者,该系统并非全自动驾驶功能。
类似案例:在2023年的旧金山事故中,法院同样因为驾驶员在城市道路违规使用辅助驾驶而判定特斯拉无责任。
2. 德国“幽灵刹车”缺陷案(2025年2月)
技术缺陷确认:经过法院测试,发现Autopilot在特定场景(如隧道、大车附近)存在频繁无故急刹的情况,认定该系统的表现未达消费者合理预期,责令特斯拉进行修复。
三、判决责任划分的关键因素
1. 人为疏忽的影响
多数判决的核心依据是驾驶员未能遵守操作规范(如绕车检查、分心驾驶等)。特斯拉在用户协议中明确辅助驾驶系统的使用限制,这成为其免责的关键。
2. 技术缺陷的举证责任
要证明技术缺陷是事故的直接原因,需要依赖第三方测试或明确的证据链(如OTA日志、系统静默记录等)。否则,很难确立汽车制造商的责任。
3. 地域司法差异
美国法院更倾向于保护车企,强调用户的责任;而在德国等地区,对技术缺陷的容忍度较低,判决更为严格。
四、行业影响与争议
技术承诺与实际表现的差距引发了安全性质疑,尤其是关于幽灵刹车、误识别等系统性缺陷的问题。现行法规对自动驾驶权责划分尚不完善,部分判决仍依赖传统交通肇事框架,未能充分考量技术的特性,导致法律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些情况引发了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并对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