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丰盛的中国饭碗
在新时代粮食安全战略与大食物观的引领之下,中国正通过多元化的资源开发和科技创新,让“中国饭碗”的内涵日益丰富。这一重大战略体现在多个方面,且成果显著。
一、践行大食物观,拓宽食物来源
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粮食概念,而是将食物的供给范围扩大到森林、草原、海洋等更广泛的领域。以福建和四川为例,他们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和木本粮油产业,成功培育出油茶、竹笋、油橄榄等特色产品,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上的食物多元化供给,证明了不与粮争田也能创造丰富的食物来源。
二、建设蓝色粮仓,挖掘海洋潜力
海洋是食物的蓝色宝库。我们积极推动海上养殖业转型升级,构建以鱼类、藻类等为主的海洋食物生产体系。数据显示,到2025年,“蓝色粮仓”已显著提升海洋蛋白供给能力,彰显了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
三、构建森林粮库,利用林地资源
林地资源是食物的绿色宝库。全国超过5500万亩的经济林产出木本粮油、干鲜果品等可直接食用的产品。四川等林草大省通过分区建设,已形成差异化的林粮产业带。我们还有1.74亿亩可利用的林地,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等林下种植养殖,全国人均森林食物产量已经达到130公斤。
四、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力量。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保存了23万余份种质资源,其中水稻功能基因库全球最大,为新品种研发和产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粮食主产区如北大荒,通过智能化农机装备实现高效生产,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五、保障机制与政策支撑
我们强化顶层设计,明确提出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并部署落实大食物观,推动食物供给体系结构性改革。我们注重生态效益的转化,实现生态保护与粮食增产的双赢。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确保了14亿人口的粮食安全,而且使国民膳食结构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升级。我们坚信,在科技创新和多元资源开发的推动下,“中国饭碗”将会越来越丰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