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名大会:如何挖掘和保护地域文化的价值
《中国地名大会》以其独特的创新形式,深入挖掘和保护地域文化价值,将地名的背后故事和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以下是其五大核心路径的详细解读:
一、媒体传播,强化地名文化认知
该节目以媒体传播为载体,巧妙地将地名与背后的历史、民俗、地理等多元文化紧密结合,将地名转化为富有深意的文化符号。在“地方展演”环节中,通过舞台剧的形式,观众能够立体感知广西桂林灵渠、甘肃武威“马踏飞燕”等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运用V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环节,让观众仿佛亲身置身于重庆山城的美景之中,直观感受文化的魅力。多平台联动传播也让地名故事传播得更远,如碑林区通过微信公众号分享地名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记忆。
二、系统性挖掘文化内涵
节目组织专家团队深入挖掘地名的语词演变和历史典故,为观众带来权威的学术解读。通过资源普查和数据库建设,将地名的历史和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保存和保护。将重要老地名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南京的非遗地名保护碑牌和淮北的千年古镇(村)认定工作,都是对地名文化的重要保护。
三、创新活化利用模式
节目将静态的文化转化为可体验的旅游产品,打造地名文化主题街区、公园等实体场景,让游客在游玩中感受地名的文化魅力。推行“地名+”模式,将地名与产业相结合,实现地名文化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通过修缮牌楼、设置特色标识等方式强化空间文化记忆,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地名的存在。
四、推动公众参与共建
节目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引导公众参与地名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如征文比赛、短视频征集等,激发公众的创作与传播热情。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文化展示和经营活动,保持文化的原真性,让地名文化在民间得以传承和发展。
五、制度保障与文化协同
节目在政策规范方面下功夫,将地名文化保护纳入城乡历史文化传承体系,为地名文化的保护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形成保护合力,共同推动地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地名大会》通过创新的形式和内容,实现了地名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发展,为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提供了可持续的文化支撑。这不仅仅是一档电视节目,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