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学生兼.鸡微信,西安好一点儿的大学生兼
西安女孩梁婉莹的陶艺人生
介绍一位古都女孩的故事,她是如何在乡村中,以陶瓷艺术,诠释生活的美好与哀愁。
出生于西安边上的小县城的梁婉莹,在青涩的中学时代就对这座古都的古迹情有独钟。逛街时经过的钟鼓楼和大雁塔,无形中在她的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些建筑,不仅仅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更是她乡愁记忆的载体。当回忆起那段沉浸在古老氛围中的日子,梁婉莹深感那是自己最多愁善感的时光,也正是那时,她对陶瓷艺术的热爱开始萌芽。
这种热爱在她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陶艺系后愈发强烈。五年的景德镇生活经历被称为“景漂”,期间她深深地沉浸于陶瓷艺术创作之中。景德镇的慢节奏生活为她提供了创作的灵感与空间。她曾在三宝山艺术区摆摊,与同行交流,也在山脚下的小艺术区寻找创作的灵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意识到自己的成长似乎停滞不前,文化的刺激与的冲动逐渐减弱。
于是,在2016年,她决定走出国门,前往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深造。这所被誉为美国陶艺排名最高的学校成为了她的新起点。在这里,她接触到了全新的文化环境,获得了更广阔的创作视野。她的作品开始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灵气,令人眼前一亮。无论是关于身份焦虑还是女性身体的思考,她的作品都充满了与内涵。
如今,这位曾经的古都女孩已经蜕变为国际陶艺界的耀眼新星。她与丈夫搬到乡村隐居,日常生活围绕着陶艺、育儿、养鸡和种菜展开。虽然无法与国内的母亲和家人团聚是她最大的遗憾,但陶瓷系列“妈妈容器”却成为了她对母亲身份的致敬。她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件件陶瓷艺术品,更是她对生活的感悟与乡愁的诠释。每一个作品都记录了她的人生轨迹和心灵历程。她的创作灵感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梁婉莹用她的陶瓷艺术,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世界。经过我在国外的留学经历,我开始了陶艺制作的独立旅程,这一过程与我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在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下,西方推崇艺术家和工匠独立完成作品的整个流程。
在东西方之间,陶瓷艺术的理解方式存在微妙的差异。在中国,陶瓷与艺术、历史紧密相连,我们对陶艺充满敬畏,更侧重于传承。在美国的陶艺,更偏向于“打破”传统。从现代陶艺之父彼得沃克思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陶艺作品的独特之处,千奇百怪、充满创新。
在我美国读书期间,我开始了我的个展“梦里不知身是客”。这个词组是我对自我身份的一种思考。当时,我意识到不仅是物理层面,在精神层面,我们都有可能是异乡人。这一系列作品成为我研究生毕业展的重要部分。在即将毕业之际,我仿佛即将进入满是瓷器的房间的大象,感受到一种身份上的焦虑感。
我曾经深受富士康打工诗人新闻的触动。那位诗人咽下一枚铁制的月亮,他们称之为螺丝。这使我思考,世界上许多人因生计而难以融入异乡城市。像我这样的异乡人也有着自己的伤感故事。甚至,生活在故乡的人也可能感到孤立和不被理解。
我所创作的白色雕塑,其高度与人相近。下半部分像紧绷的马腿,支撑起整个雕塑,象征着每一个艰难却奋力生存的人。上半部分融合了家乡记忆的建筑元素,植物的元素则展现了生命力。镂空的结构来源于对寺庙佛龛的想象,也希望能够引发观看和的行为。
我的作品力图真实地记录作为一个血肉之躯的感受。它展现了残酷、困惑、贪婪的一面,也有美好、宁静的一面。这些东西交织在一起,我希望能给观众更大的理解空间,传达对世界和他人的好奇、共情和包容。
“移植”系列是我研究生毕业后,搬到乡下生活一段时间后的创作。我常常回忆起过去在不同地方的生活。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色彩。我的童年是玫瑰色的,而在北京上大学时的回忆则是黄色的。每一个阶段的经历都成为了我创作的灵感源泉。重塑生命与情感的“移植”与“容器”
在景德镇的这几载春秋,生活仿佛被笼罩在一种深邃的蓝下。每次移居,都带有上一站的色彩与记忆,仿佛生命的每一章节都在不断“移植”中前行。身处新环境,我们是否应该立刻换上新的色彩,还是保留内心的本色?为此,我将这一系列作品命名为《移植》。这些雕塑,无论是蓝色的还是黄色的,都是对过往生活的深情纪念。
其中,“妈妈容器”系列,更是情感的流露与表达。在我怀孕之前,便已开始创作这一系列。那时,我对母亲的思念如潮水般汹涌。独自生活多年后,我深刻体会到母亲日复一日的辛劳做饭、整理家务,如同一朵永不凋零的花。一个家庭因为有母亲的照料而紧紧相连,家的感觉也因此油然而生。
于是,我创作了与母亲相关的作品。母亲酷爱花卉,我便创作了一些花型的器皿,以此向母亲致敬。当我自身也怀孕后,我深深体会到孕育新生命的过程如同花朵绽放,结出果实。这一过程既充满美好,也充满挣扎。但无论其中的苦与乐,都是女性自愿选择的结果。
整个“妈妈容器”系列包含了几十件作品。的一批,我选择了粉色作为背景色,以表现女性的温柔。拍摄时,我仿佛看到了子宫的颜色,那是一种温暖而宁静的粉色。我的丈夫在产房内见证了生命的诞生,他告诉我子宫的真实模样。
以泥土为材料创作,是一种时间与情感的交融。作品在慢慢完成的过程中,我耐心等待其风干与烧制。这段时间里,我感觉内心的情绪通过手的动作传递到泥土上,再转化为作品的气质。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我仍选择慢下来,用心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我最喜欢的陶艺技法是泥条盘筑,这是人类最原始的陶瓷成型方式,带给我无尽的自由与想象。大型雕塑的创作,我会先画草图,确定尺寸,再分步骤完成。
艺术的魅力在于其无法被语言和逻辑完全解释的部分。对于我的作品,我尝试去解释其背后的意图与含义,但我知道仍有很多东西连我自己也未完全理解。它们存在于精神世界的深处,如同未涉足的处女地。
这几年的生活带给我许多变化。早晨醒来,听到的首先是鸟儿的歌声,仿佛是对耳朵的滋养。在这宁静与和谐中,我试图通过作品去表达生命的重塑与情感的传递。“移植”与“容器”,都是我对生活、对母亲、对艺术的深深感悟与致敬。我是容易焦虑的都市人,常常感到疲惫不堪。当我置身于广袤的自然空间时,心情会变得舒畅,焦虑和压力也会消散无踪。
现在,我身处一个春夏秋冬分明的地方。冬季漫长,从11月延续至次年4月,漫天雪花纷飞。而到了6月,这里的美好便悄然绽放。草木开始发芽,我每天都能感受到色彩的变化。树木从干枯的灰褐色逐渐换上了嫩绿的新装,生机勃勃。我们常常会带着孩子走进山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傍晚时分,我会在家门口的小路上散步,欣赏落日的景色。当太阳下山,天空变成深蓝色时,院子里便会飞舞着萤火虫。那一闪一闪的光芒,让我驻足观赏,流连忘返。
有时,我会邀请朋友来家里聚会。深夜时分,我们还能一同观赏璀璨的星空。因为我家位于山坡上,毫无光污染,所以星星显得格外清晰。有时,还能见证银河的壮丽。
在庭院里,我们饲养了20只鸡。看着它们在山间追逐虫子,互相嬉戏,我们感到无比开心。虽然我们没有什么大本事,但能让这些小鸡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内心充满满足感。厨余的饭菜,我们切碎喂鸡,母鸡则回馈我们新鲜的鸡蛋。这种自给自足的循环,让我体会到生活的平衡与满足。
我的丈夫从事陶瓷材料的工作,平日里忙碌于创作。而我们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当我制作陶艺时,孩子们在一旁玩耍,彼此陪伴。有一次,母亲担忧地问我是否担心没有固定工作的问题。我笑着说,只要生活开心,一切都好。母亲似乎理解并认同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尽管远离家乡的两年里,无法与国内亲人团聚,我们只能通过视频交流。但我将陶艺制作过程上传到网络后,收到了许多观众的积极反馈,他们觉得我的视频给他们带来了治愈的力量。这说明,这种对生活的满足与幸福感是可以传递的。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虽然远离喧嚣的都市,但我找到了内心的平衡与宁静。我希望通过我的视频,能够给更多人带来一丝宁静和治愈的力量。一位年近古稀的观众与我分享了他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他告诉我,他现在决定踏上学习陶艺的旅程,这让我深感敬佩。尽管年岁已高,但他仍然怀着学习的热情和决心,投身于全新的技艺之中。他对我的创作过程表达了感谢,表示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看到他的留言,我被他的勇气和决心所震撼。七十多岁的高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已经满足于晚年生活的安逸和舒适,但他却选择挑战自我,追求新的兴趣和技艺。这种精神不禁让我为之点赞。
我也深感欣慰。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无论年龄多大,都能保持一颗勇于尝试、敢于挑战的心。人至暮年,我们依然可以拥有重新开始一件事的勇气。年龄并不是限制,关键在于我们的心态和决心。
这位观众的勇敢决定,不仅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鼓励了更多的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兴趣。人生苦短,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不断学习和成长。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此,我想对这位勇敢的观众表示敬意。他的故事对我们所有人都是一个鼓舞和启示。希望大家能够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兴趣。愿我们都能像他一样,无论年龄多大,都能保持一颗勇于尝试、敢于挑战的心,继续前行,创造更多美好的事物。
本文至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让我们一起向这位勇敢的观众学习,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