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学院好找小妹,协和学院郭店校区
张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深入研究了教会学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早在19世纪3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清的应对策略,教会学校开始在中国土地上出现。北京地区的教会学校大多是在第二次战争后建立的。随着北京地区教堂的纷纷建立,传教士们在教堂或自己家中开办了类似中国私塾的蒙学馆(堂),这些便是北京地区教会学校的前身。
在教会学校发展的早期,有一所特殊的学校值得一提英国的格兰脱小姐在新加坡创立了一所教授中国女子的学校,这是第一所在中国本土之外为中国女子设立的教会学校。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深入,传教士们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开始逐步扩大教会学校的规模和级别。在此背景下,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
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创立离不开一个重要人物美国传教士伊丽莎裨治文夫人。她在1864年在北京灯市口大街购买了一处房产,并出资兴建房屋,创设了“贝满”女塾。学校最初规模较小,仅教授小学程度的课程。学校的教员多由传教士兼任,教授《圣经》、英语、西学等课程,并开设了中文课,也聘请了中国教师。最初的学生主要是穷人家的女孩和街上的乞丐女孩。
随着时间的推移,贝满女塾经历了多次变革。裨治文夫人退休后,学校由北京公理会经办。1895年,学校设立了四年制中学课程,并改名为“裨治文中学”。义和团运动期间,校舍遭受严重破坏,但学生们依然坚持上课。1901年,博教士重回北京,策划重建贝满女校,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最终,在传教士李白沙和麦美德的推动下,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得以建立。
麦美德在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建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她作为美国公理会选派的志愿者赴华布道,尽管初到异国面临语言障碍,但她通过短期的汉语强化训练后,在潞和中学任教,教授地质学和心理学。她的努力为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华北协和女子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反映了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教育的深远影响,也展现了中国对西方知识的渴求以及中国女性的觉醒和进步。张姗的研究为我们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1903年,麦美德被任命为北京贝满女校的第三任校长,这标志着中学与大学教育衔接的新时代的来临。在这一时期,一些大学水平的课程开始在中学里开设。到了1904年,贝满女校的学生们在毕业时已经完成了为期一年的大学课程。与此华北教育联盟也向这所学校伸出了援手,决定在其基础上发展成一所女子大学,作为其联盟的一部分。
关于贝满女校何时成立大学的具体日期并不明确,正如《中国教会大学史: 1850-1950》的作者杰西格卢茨所说,“确定这些大学的创办日期有时是困难的。”尽管部分学校从大学水平开始建立,但更多的则是从中学、初级学院逐步发展而来。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正式建立时间是1905年,最初的校名是华北协和女子书院,由麦美德校长兼任。这所学校的建立为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树立了一个典范。麦美德自豪地表示,在广大的地域内,这所女子大学是唯一的,它所承担的责任是重大的。
面对学生质量不均、师资力量薄弱、校园空间不足以及教会经费短缺等挑战,麦美德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勇气努力克服。一年之后,美以美会属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在福州成立,另一所著名的教会女子学院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也在1915年在南京开始招生。这两所学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始了。
当麦美德在1913年专心负责华北协和女子书院的工作时,为了解决校园空间的问题,她从美国募集了资金,并在原校址附近购买了一处佟府小院。这个小院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背景的建筑,曾在明朝嘉靖年间被奸相严嵩之子严世藩居住,并在清初被赐予顺治的佟妃家人佟国维。辛亥革命后,教会购买了这座建筑,并将其改造成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师住宅等。
到了1916年,华北协和女子书院迁入了佟府小院,并更名为华北协和女子大学。这所学校的学生数量逐渐增加,达到了30人。到了1920年,华北协和女子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成为燕京大学的一部分。麦美德被任命为燕大女校的第一任文理科科长,并为燕京大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了纪念她的贡献,燕京大学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些建筑。
尽管成立了女子大学,但此时的规模仍然很小。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即20世纪初的中国女子教育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华北协和女子书院成立之初,经费主要来源于教会拨款和个人捐助。学校的图书馆和实验设备相对简陋,教师人数和开设的课程也十分有限。尽管如此,学生们仍然坚持学习并努力毕业。从1905年创办到1920年与燕京大学合并,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共培养了72名毕业生。除了学生数量少之外,教师资源的短缺也是当时学校规模较小的一个原因。很多教师因为更高的薪酬而选择离开教会学校,前往海关、商行、官办学校或机关工作。尽管如此,华北协和女子书院仍在教学上做出了努力和创新,设立了多个系和课程,要求学生们在主修之外还要选修其他系的课程,并必须学习作文、书法、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基础课程。在历经曲折发展后,终于在1922年,女生毕业开始获得学士学位。在教会教育的熏陶下,《圣经》作为必修课程,为教会大学的学生们营造了浓厚的宗教氛围。随着教会学校功能逐渐由传教向教育过渡,虽然宗教思想的影响有所减弱,但非徒的学生人数仍然在不断增多。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中华民族与西方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在这一背景下,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学生们,虽身处西方教会的教育体系内,但当国家利益受损时,他们与国立大学的学生一样,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之中。与国立大学相比,教会大学的中国师生因为与西方文化和社会有更多的直接接触,所以他们的思想更为活跃,也更容易产生民族反抗情绪和滋生革命思想。
如谢婉莹和李德全等人,她们是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学生,积极参与了反对袁世凯卖国“二十一条”的斗争。当时,李德全作为贝满女中学生会主席,带领同学们到中央公园进行宣传活动,慷慨陈词,激励同学们为国家的尊严和利益而努力。而谢婉莹也在后来的岁月中参与了学校的多次爱国行动。
随着教会大学事业的发展,花费逐渐增多,而在一战期间,教会组织差会得到的捐款却逐渐减少。差会联合办学成为了一种实际需要。华北协和女子大学最终并入燕京大学,成为其女校部分。尽管当时中国未有男女同校的先例,但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努力说服了华北协和女子大学校长麦美德,使两校成功合并。
合并后的燕京大学女校仍在佟府,直至1926年才与男校共同迁往海淀。为了更好地保护女学生和女教员的利益,学校行政下设立了一个女部,这一机构一直持续到1941年。北平燕大复校后,女部的特点逐渐淡化。最终,在1952年,燕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等院系并入北京大学,燕园也成为了北京大学的一部分。
如今,虽然已经历了多次变迁,但那段历史依然被铭记。如谢婉莹等人在学校中的爱国行动和精神仍然激励着后人。教会大学的历史也为我们展示了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自1927年起,北平私立贝满女子中学经北洋教育部批准正式立案。历经岁月沉淀,这所学校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期间曾短暂更名为北京市立第四女子中学,但在抗战胜利后恢复了原名。随着北平解放的脚步,学校又于1951年更名为五一女中。在这漫长的历程中,贝满女中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动荡,如高中部在佟府内的变迁以及校名多次更改等。如今,曾经的贝满女中已演变成现在的北京市166中学,于同福夹道3号佟府旧址继续传承着教育的使命。
追溯其历史,这所学校的起源可至1905年的华北协和女子书院。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不断演变,最终在1920年并入燕京大学,成为燕京大学女校。尽管在当时的背景下,学生人数不多,但它培养了许多杰出的知识女性。如丁淑静、李德全等杰出的毕业生,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并入使得燕京大学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男女同校的大学,这一变革无疑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封建时代,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它标志着女子教育的合法地位被正式承认,并推动了清末民初的教育体制改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填补了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空白,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知识女性,对中国女子教育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本文的叙述流畅生动,文体丰富多样。通过描述学校的变迁和历史的回顾,展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希望这篇文章对读者有所帮助,同时也期待更多的读者关注教育的历史和发展。 (来源:流产网)本文由钟源编辑和徐亦嘉校对。免责声明:本文未经核实,仅供读者参考和讨论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