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历年专升本语文考试
一、语文知识与语言运用
亲爱的读者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的世界,其中的知识与奥妙。在这个部分,我们将通过一系列问题来检验我们的语文功底。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让我们仔细辨别每个选项中的读音差异,其中的规律。
2. 在词语的海洋中,没有错误的词组是哪一项呢?让我们一起寻找错别字,修正错误。
3. 在异乡求学时,有一首歌让我陶醉其中。每当夜幕降临,我就会关上房门,打开录音机,播放那熟悉的旋律。在歌声的陪伴下,我沉浸在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中。请从给出的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填空。
4. 在成语的宝库中,哪一项的使用并不恰当呢?让我们一同成语的奥秘,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5. 在语句的丛林中,哪一句话存在语病呢?让我们细心揣摩每一个词语和句子,寻找其中的瑕疵。
二、关于宇宙的与想象
在这个宇宙诞生的大约138亿年前,大爆炸成为了宇宙的起始。如果把这一瞬间看作宇宙生命的开端,那么至今宇宙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关于宇宙的诸多奥秘仍然困扰着科学家们。
天文学家通过观察宇宙的膨胀现象来推测其膨胀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确切地知道宇宙的膨胀速度是否始终保持不变。这就像一位长跑运动员正在向你跑来,他跑了5000米,但你只能根据他的速度和已跑的距离来猜测他跑了多久。他可能在开始时跑得很快,然后逐渐减速。宇宙可能并没有用整整的138亿年来完成全部的膨胀过程。
同样地,宇宙中的所有星系之间的引力可能会导致它们相互远离的速度逐渐减缓。这个引力究竟有多大?它能否阻止整个宇宙的膨胀,甚至导致所有的星系重新聚拢?这些都是科学家们正在的问题。
我们知道,一个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引力就越强。而宇宙的总引力取决于其中有多少物质,或者说取决于宇宙物质的平均密度。如果宇宙物质的平均密度非常小,它们的引力就很弱,无法阻止宇宙的膨胀。相反,如果宇宙物质的平均密度非常大,它们的引力就会非常强大,足以使宇宙的膨胀停止,甚至引发宇宙的收缩。
在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个被称为“临界密度”的界限。如果宇宙物质的平均密度低于临界密度,宇宙将永远继续膨胀;如果平均密度超过临界密度,宇宙最终将会停止膨胀并可能开始收缩。
天文学家们正在试图确定宇宙物质的平均密度是否超过了临界密度。如果宇宙真的从膨胀开始收缩,那么很久以后的未来,所有的物体将会以无比猛烈的力量相互撞击,这被称为“大坍缩”。这个过程就像是倒放一部从大爆炸到宇宙膨胀的电影。
问题:
7.对于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下列哪一项理解是不正确的?
A.作者用“面包中的葡萄干就会彼此分离得越来越远”来形象地描述星系的分离。
B.作者通过长跑运动员的比喻来解释现在宇宙膨胀的速度可能有所减缓。
C.作者用“分界线”来直接描述宇宙物质的平均密度,以解释宇宙的未来命运。
D.作者通过电影倒放的比喻来形象地描述宇宙收缩的过程。
8.关于本文的内容,下列哪一项理解是不正确的?
A.在20世纪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宇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
B.我们所处的宇宙不断膨胀,这一过程的起点大约是在138亿年前的大爆炸。
C.随着“大爆炸”后温度的逐渐下降,原子和基本粒子首先产生,然后是星系的形成。
D.宇宙的未来发展取决于其物质的平均密度是否超过临界密度。
9.下列哪一项中引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
A.河外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并不意味着我们处于“宇宙的中心”。
B.星系彼此匆匆分离,都是那个“原始原子”爆炸的直接结果。
C.“收缩宇宙”中的物体最终会猛烈撞击在一起。
D.这有点像把大爆炸和宇宙膨胀这部“电影”倒过来再放一遍。
10.对于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语气判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也许”表示推测的语气。(正确)
B.“那样的话”表示假设的语气。(正确)
C.“不过”在这里表示转折的语气,用来引出与前文相反的信息。(这里的用法并不准确,“不过”在这里更接近于一种补充说明的语气)
D.“问题是”表示疑问的语气。(正确)
若是在冬天搭乘那趟往返于县城和桥头之间的班车,你会被满车的寒冷所包围。乘客们都裹得严严实实,男人们戴着厚重的皮帽,女人们用大头巾将自己裹得如铜墙铁壁般坚固。孩子们更是被包裹得像个粽子一样,动弹不得。想象一下,拾起个孩子往地上一扔,他们还会像弹簧一样反弹回来。
这班车只有一辆,它像是个时间的摆渡人,一天往返一趟。想要搭乘这辆车进城或去桥头,你得掐准是单数日子还是双数日子。这班车是一辆绿色的中巴车,司机师傅年约五十,总是笑眯眯的。如果有人路边招手拦车,他就一边刹车一边发出模仿马嘶的声音。那辆破旧的班车虽然四面漏风,暖气全无,但司机师傅的乐观态度总能让大家心情愉快。
这趟车却开得极慢,一路上摇摇晃晃,仿佛随时都会散架。无论我上车前多么早,总是只能坐在引擎盖子上。司机师傅是个老烟枪,一路上不停地抽烟,烟雾弥漫,让人头晕目眩。幸好是冬天穿得厚实,不怕硬邦邦的引擎盖子硌屁股。
最冷的是那个时刻,冷得让人动弹不得,仿佛身体里的温暖瞬间被寒冷包围。我缩在嗡嗡作响的引擎盖子上,腿蜷缩着,尽量把身体缩成最小的一团。这时,我注意到旁边坐着的老头身上披着羊皮大衣的一角,大喜过望,立刻拉过来盖在腿上。皮大衣真是个好东西,厚重又不透风,立刻让我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温差发生了变化。当车到达可可托海时,那件救命的大衣就要随着老头下车了。我抓住大衣的一角不愿放手,但最终还是绝望地放弃了。冰冷的空气吸吮着我温暖的双腿,发出刺耳的声响。
可可托海是新疆的寒极,据说也是中国的寒极。这里的气温曾经达到过零下五十多度。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乘坐这趟班车无疑是一种煎熬。就在绝望之际,转机出现了。车还没开出可可托海那条著名的林荫道时,一个带着几个孩子的妇女在路边等车。车门一开,一群孩子涌上来。我眼疾手快地抓住一个最胖的抱在膝盖上,沉甸甸的温暖立刻笼罩了我。孩子的母亲还向我连声道谢。
关于司机师傅的性格特点:他性格开朗乐观、热情豁达;同时也有着幽默风趣的一面;尽管开车技术娴熟但行事谨慎小心;他待人宽容大度、乐于助人;尽管爱抽烟但也懂得照顾乘客的需求。
晋平公听完叔向的陈述后,反应如何?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8~19题。
乡人夜话
明李昌祺
身处异乡,乡音萦绕,寒灯挑尽至夜深。
旧友相聚,谈及故乡,泪眼婆娑湿衣襟。
18. 从首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孤独的心情。
19. 诗人与客人深夜挑灯夜话,虽然嘱咐他“休更说”,但这并不矛盾。这是因为诗人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和怀旧之情难以抑制,通过与客人的交谈,表达了这种情感,但同时也因为过于激动而嘱咐客人不要再提及,以免更加伤感。
五、作文。
20. 在一次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就读书方法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赞同东晋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态度,认为读书要把握内容要领;有的同学则支持南宋朱熹“熟读精思”的方法,强调深入理解和分析。对此,我深感两种读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结合我的读书经验和思考,我发现这两种方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把握书籍的整体内容和要领,了解其主要思想和观点,这就是“不求甚解”的境界。仅仅了解概要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挖掘其内涵和价值,这就需要借助“熟读精思”的方法。
在我看来,读书应该是一个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的过程。我们需要浏览书籍,把握其大致内容和结构;然后,再对书中的重要部分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挖掘其深层含义。这样,我们不仅能够理解书籍的整体框架和主要思想,还能够深入理解其细节和内涵。
三、(25分)
11.(6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冬天的严寒,坐车的人多如牛毛,人们的穿着厚重如裹棉袄,与首句“冬天实在太冷了”相呼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12.(6分)寒风刺骨,乘坐的公交车破旧漏风,没有暖气,行驶缓慢,仿佛随时都会散架,让人倍感煎熬。这种绝望的情绪在漫长的车程中逐渐积累,让人无法忍受。
13.(7分)旅程一开始就很糟糕,没有分到好座位,只能坐在引擎盖子上。司机一路抽烟,让人昏头昏脑。幸运的是,旁边坐着的老头身上的羊皮大衣垂下一角,让人喜出望外,立刻拉过来盖在腿上。当车到达可可托海,羊皮大衣随着老头下车,寒冷再次袭来,让人痛苦不堪。十几分钟后,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将一个胖小孩抱在膝盖上,既带来了温暖,也让心情有所好转。
四、(25分)
15.(6分)面临连年饥荒、人民疾病、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6.(6分)第一次饥荒和疫病都会过去,对少数民族无需过分担忧。如果大臣们不再进言,近臣被小官收买,这才是真正值得忧虑的事情。
17.(4分)晋平公听了叔向的话后,深表赞同,并对那些非议国吏的人加以惩罚。
18.(4分)表达出在外乡的孤独和思念家乡的情感。身处异乡,不禁让人心生孤独和思乡之情。
19.(5分)并不矛盾。诗人想要与客人交谈,但由于年纪已大,情感变得更加敏感,容易被触动,因此有时会出现“挑灯夜语”与“休更说”的情况。
五、(略)本文结束,希望以上内容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更多需求或疑问,欢迎访问流产网获取更多信息和帮助。我们也诚挚邀请大家对网站进行好评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