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为解游戏限制被骗1000多元
典型案例手法介绍
在当代社会,网络世界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与多彩,但同时也隐藏着一些不法分子的狡猾陷阱。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诈骗手法层出不穷,以下是几种典型的诈骗手法。
1. 虚假解除服务诱饵:一些骗子打着“免费皮肤”、“解除防沉迷”的旗号,诱骗未成年人提供家长微信账号、密码及验证码。他们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资金盗刷。例如,江苏太仓的一名小学生小贺,因轻信陌生人,导致母亲的微信账户被盗刷1150元。
2. 冒充客服恐吓:有的诈骗者谎称未成年人操作导致“公司账户冻结”,威胁家长必须配合转账,否则将面临“父母坐牢”的严重后果。他们教唆孩子秘密操作家长手机进行转账。
3. 钓鱼链接扫码:通过网络上的虚假交易平台,诱骗受害者扫码,并以“押金”、“认证”等名义要求多次转账。一旦得手,诈骗者就会立刻拉黑受害者。
高发原因分析
这些网络诈骗之所以频发,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未成年人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免费福利”、“解除限制”等话术诱惑;诈骗分子利用的防沉迷新规进行精准诈骗,甚至形成了灰色产业链;部分家长在支付密码的保管上不够严谨,孩子可以轻易操作转账。
防范建议全面守护
家长需加强防范:
定期修改支付密码,关闭免密支付功能,确保资金安全。
利用游戏平台的家长监护系统监控孩子的游戏时长,引导孩子健康上网。
教育孩子提高警惕,对于任何索要账号、密码、验证码的行为都要坚决拒绝。
社会层面共同行动:
游戏平台应加强防诈骗提示,如腾讯已经上线的“未成年人保护模式”,提高未成年人的防骗意识。
一旦遭遇诈骗,应及时保存证据并报警。涉及金额3000元以上即可立案侦查。
家长们也要了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已经明确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完善消费管理功能。家长可以依法维权,保障孩子的网络权益。为了增强防骗意识,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学习防骗知识,共同构建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