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阴阳交会大乐赋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是一部源自唐代,由著名文学家白行简所著的辞赋体性学文献。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更在性哲学和史料研究中具有深远影响。
一、作者与背景
白行简,字知退,生于公元776年,逝于公元826年,是唐代的杰出文学家。他的创作深受时代氛围的影响,特别是在性文化的表达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在儒家思想中,阴阳和谐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体现,白行简在这部作品中将男女交欢视为“天地之大德”,展现了他对阴阳哲学的深刻理解。
二、内容与主题
这部作品的核心思想是“性命者人之本,嗜欲者人之利”。作者认为,男女的交合不仅是生理需求,更是阴阳和谐的体现,是天地间的自然法则。在这部作品中,白行简引经据典,如《诗经螽斯》和孔子的婚嫁观,强调夫妇之道是人伦之本。文学描写上,从人的生长发育、婚嫁礼仪到房事细节,语言直白且充满隐喻,部分段落还反映了唐代特有的性习俗和口语。
三、文献发现与流传
这部作品的原始文献藏于敦煌鸣沙山石窟,后被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发现,并带到巴黎。经过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英译,这部作品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四、争议与评价
由于内容较为露骨,《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曾被视为“淫赋”,但在现代学者眼中,它是一部反映唐代性哲学、民俗及语言特点的珍贵文献,填补了中国古代性文学的空白。
五、现存版本
敦煌写本是这部作品的主要版本,但为残卷,部分段落缺失。现代读者可以通过学术期刊、古籍数据库等渠道接触到这部作品。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平台可能提供节选或注释本,建议读者查阅未经删节的译文,以全面了解这部作品的内容。对于深入研究,可查阅巴黎图书馆藏的原卷影像或相关的专业学术论文。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是一部充满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唐代性文化的开放态度,更体现了作者对阴阳哲学的深入理解。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