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婉仪是那个大学的(独木舟葛婉仪的大学)
“荆棘女王”独木舟:书写青春的新篇章
采访当天,独木舟刚刚回到北京,带着她的新书,满载而归。新书《此时不必问去哪里》是她三十岁以后的第一部小说,继续深耕青春题材。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两位截然不同背景的女孩小镇姑娘李空空和中产精英周宝音,在北京相遇并成为好友的故事。尽管她们的生长环境和性格大相径庭,但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她们面临着共同的困惑和矛盾。就像独木舟所说的那样,“我们虽然不在同一条船上,但我们在同一场风暴里。”
疫情期间,独木舟将自己关在北京的家中,花费小半年时间完成了这部小说的创作。她保持着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写作习惯,先写手稿,再整理成电子稿。她的笔下,这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虽然依然流淌在青春的脉络中,但与过去作品不同的是,爱情不再是唯一的主题。疲惫和倦意在字里行间弥漫开来,无论是空空还是宝音,在面对分手时刻,都冷静而真诚地向前男友表达:“对不起,我不爱你。”
这种转变确实不同于独木舟的一贯风格。从十七岁开始在《花火》、《爱格》等杂志发表小说至今,她的作品一直以残酷、疼痛和虐恋为标志,深受读者喜爱。当时发表第一篇小说时,她还只是湖南的一个普通高中生。青春文学正值风头正劲之时,郭敬明、韩寒、安妮宝贝等八零后作家的崭露头角让整个文学界为之震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独木舟开始尝试写作并投稿成功。
如今,“荆棘女王”独木舟再次以新姿态回归文坛。她的作品不仅承载着青春期的疼痛与困惑,更融入了成熟女性的深沉与智慧。她的笔下世界依然充满情感的冲击与激荡,同时又不失细腻的洞察与理解。她的创作之旅仿佛一场跌宕起伏的冒险旅程,不断带给我们新的惊喜与感动。让我们期待她未来更多的精彩作品!独木舟,一个名字在青春文学领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位早年间有些叛逆的少女,以其细腻忧郁的笔触,书写着青春期的疼痛和美好。她的作品,是她情感的出口,也是她给予读者的温暖慰藉。
回溯到独木舟的高中时代,那时的她不太合群,却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她的写作天赋,正好遇上了青春疼痛文学的热潮,这让她积累了第一批忠实的读者。毕业那年,独木舟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深海里的星星》,一举成名。这本书在年轻女孩们中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她们为书中的爱情故事动容,为独木舟的才华惊叹。
独木舟的写作之路并未止步。她持续创作,每年都有新作品问世,从《月亮说它忘记了》到《一粒红尘》,她的作品始终围绕着炽烈的、悲伤的爱情主题。她的句子深入人心,广为流传。例如,“就算世界荒芜,总有一个人,他会是你的信徒。”,“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针不刺到别人身上,他们就不知道用多痛。”以及“所有的悲欢都是我一个人的灰烬。”这些话,不仅是独木舟作品的灵魂,也是她个人情感的写照。
除了小说,独木舟还涉猎散文和游记。她热爱旅行,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写下动人的故事。旅行对她而言,不仅是认识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创作的灵感源泉。她的游记作品让读者对遥远的陌生村庄产生向往,她的第一本游记《我亦飘零久》至今仍然被读者们津津乐道。
2014年,当国内IP市场大热,热钱源源不断地涌入时,独木舟却选择了留下,安心写书。那些年里,许多青春文学小说的作者纷纷转换赛道,有些人直接转行做了导演,编剧,或者KOL。但在独木舟心中,写作就是她的全部。她并未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继续书写自己的故事。
独木舟的成功,不仅在于她的才华和努力,更在于她对文学的热爱和坚持。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她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传奇。她的故事,不仅给她带来了成就感,也给了读者们无尽的感动和启示。正如她自己所说,“就算世界荒芜,我也会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属于我的信仰和坚持。”独木舟的故事开始于她对北京的向往和追求。她的行囊简单,心灵却充满期待。踏入北京这座繁华都市,她感受到的是人群的活力与文艺青年的汇聚。她的脚步轻盈,跟随着内心的指引,来到了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地方。
在三里屯附近的老房子里,独木舟开始了她的新生活。这个小小的空间虽然简陋,却是她的创作之地。她在这里写下自己的小说,用文字描绘生活的点滴。朋友送给她的小绿萝成为了房间中的一抹生机,每天陪伴着她度过写作的时光。
北京的机会确实多,但名利场背后的复杂和竞争也让独木舟感到困惑。她发现自己并不擅长应对这种环境,她的性格直率、坦诚,缺少圆滑和世故。她常常觉得机会摆在眼前,自己却反应迟钝。正是这种真实的自我让她更加坦诚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和挑战。
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独木舟在《万人如海一身藏》中描绘的母女关系显得尤为生硬。在漫长的青春期里,她用冷漠和强硬的面具抵挡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这种敏感而骄傲的性格一直延续到成年,让她在成年后难以融入某些体系,只能单打独斗。
当一场大病袭来时,独木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她需要独处,过多的对外交际会消耗她的能量。在病床上,她重新审视自己的性格和工作焦虑。这时,其他烦恼似乎都显得微不足道,唯有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住院期间,独木舟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段孤独时光。她独自面对手术和康复的挑战。她没有告诉妈妈自己的病情,因为她不希望妈妈看到她虚弱的一面。在这段时光里,她也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关爱。门房阿姨的关心和外卖小哥的细心都让她的心灵得到了慰藉。
经过这段经历,独木舟开始更加珍视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她意识到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都是暂时的而生命本身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她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她学会了如何在独处中找到力量在困难面前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她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自我比任何名利都更加重要。她的故事激励我们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她唯一一次请求他人探望,是希望小姐妹携带洗发水,为她洗去头皮的尘埃。术后长时间无法沐浴,头皮之痒难以忍受,甚至被她挠出伤痕。小姐妹细心地为她洗发时,旁观的两名阿姨露出羡慕的神情,感慨道:“你看她的头发,多么美好,又长又密又黑!”因化疗,她们的秀发皆已落尽。
出院那天,医生的话语如灯塔指引方向:“往后五年,务必按时复查,若无异样,便算彻底痊愈。”然而命运却给她出了个难题。半年后复查时,病情反复,她不得不面对第二次手术。熟悉的流程,她再次走过,生命的力量再次让她挺过难关。
她在书中写道:“我与深渊相逢,但我活了下来。”
对于独木舟而言,生病的这几年并未让她对人生有所顿悟,反而使她得以心安理得地拒绝社交,不再逼迫自己。在那与世隔绝的日子里,她内心的渴望愈发清晰她想做一个老派的写手,倾心于小说与散文的创作。这一愿望自她十几岁时便存在,至今依然强烈。虽然这种方式可能无法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但她喜欢这种朴素简单的生活,因为这是她能掌控的全部。
她从中领悟到的道理是:经历过生活的无常与波折的人,更懂得如何对生活有恰当的期许。这比什么都重要。
在青春文学的领域里,独木舟的进化史是一部独特的篇章。青春文学风靡的十余年间,批评之声从未间断,“矫情”、“浅薄”、“无病呻吟”是最常见的指责。然而独木舟并不太在意这些评价。她知道青春文学与经典文学之间的差距,但她也坚信青春文学给予年轻读者的安慰是无法替代的。
回顾自己的早期作品,独木舟坦然承认其中的青涩与不成熟,但她依然能理解书中的情绪。十年前的她,如同一个非主流的不良少女,敏感而锋利。那时的她感受到的每一个小情绪,对于她来说都是狂风暴雨般的存在。独木舟相信这种情绪是年轻人共有的。“为什么那么多小女孩看我的书会哭,会把一句话记好多年?”那是因为我在书中表达出了她们内心的情感,那是她们想表达但不知如何描述的东西。那时,爱情如烈火燃烧在她的生活中,每一场恋爱都如同天雷勾动地火,炽热而激烈。独木舟曾坦诚地表示,在过往的恋爱经历中,她曾把恋人当作心中的灯塔,仰望着他们,带着学习的态度与他们相处。
时光流转,爱情不再是生活的全部。随着年岁的增长,她逐渐意识到生活中还有许多与爱情同样重要的事情,比如工作、友情和自我成长。爱情在她的生活中依然占据一席之地,但不再像过去那样占据绝对的比重。
尽管如此,作为一位书写爱情的作家,她对爱情的要求依然很高。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深厚的友谊之上,两人之间的关系应该长久而稳固。当爱情出现裂痕时,她主张及时放手,认为这是留住爱情的唯一方法。她反对为了迎合社会期待而勉强自己与最爱的人结婚,因为那可能会让双方都感到压力重重。
独木舟如今在北京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她的日常生活包括做早饭、听老节目、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等。她越来越能领略文学的魅力,从耶茨、茨威格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她的心灵在这些文学巨匠的洗礼下愈发丰富。
偶尔与朋友相聚,其他时间则在家中陪伴乐高、史莱姆和心爱的植物。对于当下流行的短视频和电竞,她并不太了解也不想刻意追求。她的写作没有固定的时间表,只要求每天能有所产出。长篇小说从动笔到定稿通常只需半年时间,之后则会用来旅行和休息。
作为一位作家,独木舟越来越能体会到每个人内心的苦楚。她不再过分羡慕他人,逐渐接纳了自己的个性,与母亲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她的气质逐渐变得柔软、平和,让人不禁好奇她身上的“点”到底是什么。面对外界的疑问,她笑着说:“我就是一个没有点的人。”
她没有标签,不想被定义,只希望自己能够一本一本地继续写下去。她的生活简单而又丰富,写作是她表达自我、内心的途径。对她而言,生活就是不断地书写,不断地,不断地成长。她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