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
众所周知,红一、红二、红四主力军的长征结束会师象征着红军的伟大胜利。除了这三大主力之外,还有一支被称为“童子军”的特殊部队红二十五军。
这支年轻的部队与众不同,其成员主要由年龄较小的战士组成。军长程子华年仅29岁,政委吴焕先27岁,副军长徐海东34岁。团、营指导员年龄刚刚超过20岁,连以下指战员的年龄则大多在13至18岁之间。尽管平均年龄不大,但红二十五军的战斗力却十分强大。
在长征途中,红二十五军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智慧。与其他红军避实就虚的策略不同,他们选择直击敌人的精锐,连克中央军、西北军、东北军以及马家军。这支童子军越战越强,武器装备也越来越精良。当到达陕北时,他们的武器精良程度甚至超越了中央军。
在这支部队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将领。到达陕北时,红二十五军有3000多名士兵,而新中国成立后,竟然有97位将领被授予军衔,其中包括1名大将、2名上将、6名中将和88名少将。红二十五军的成材率之高,令人惊叹。
其中,刘震是红二十五军的一颗璀璨明珠。他来自湖北孝感,17岁时就参加了黄安、孝感地方的游击大队。在初次的战斗中,他面对的是反动地主武装和红枪会。在这次战斗中,刘震展现出了出色的勇气和决心。就在红军节节败退之际,未来的“旋风司令”韩先楚挺身而出,带领部队反败为胜。刘震也展现出了他的勇敢和速度,扛着梭镖抓捕俘虏并缴获武器。
由于作战勇猛,刘震被调到红二十五军团四大队。当时国内战场上的军队普遍缺乏自动化武器,火力不足。红二十五军退而求将德国造的驳壳枪作为使用。刘震作为特种部队成员,不仅拥有毛瑟,还携带甜瓜式。他在平汉铁路南端红白交界地带活动,搜集情报、筹备钱粮,为红军的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红二十五军的处境变得困难起来。蒋介石命令张学良全歼徐海东的童子军。徐海东用兵灵活,指挥红二十五军歼敌一部,缴获了大量武器和法币。战后,还是一介小兵的刘震却勇敢地提出了改进建议。他指出了战斗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加强战术训练的重要性。徐海东对这位年轻士兵的建议大加赞赏,并提拔他担任连长。
刘震的故事展示了红军战士的勇敢和智慧。他们在长征途中经历了无数困难和挑战,但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红二十五军的战士们是红军的骄傲,他们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为红军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支童子军不仅展现了年轻人的勇气和智慧,也展现了红军的团结和战斗力。刘震从小兵到连长的晋升之路,充分展现了徐海东的识人慧眼和我军的军事民主。在这里,才能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不论资历,只要有能力,便可破格提拔。这正是人民军队能够人才辈出的根本原因。
刘震,虽未受过高等教育,出身贫寒,却怀有一颗对“洋玩意”充满好奇的心。他在队时,便对那些新鲜的“洋玩意”充满兴趣。他自述曾在战斗中缴获众多新奇物品,甚至戴过法国的礼帽,穿过美国的胶鞋,抽过英国雪茄。有人质疑红军的保守,刘震却以自身的经历反驳,表明红军并非土豹子,而是懂得洋为中用。
刘震对大炮尤为感兴趣。在红军时期,火炮稀缺,即使缴获也难以为用。彭德怀作为第三军团的军团长,甚至需要亲自操炮施射。刘震却对此充满热情,缴获火炮后,他亲自研究,凭借极强的悟性,成功打响。徐海东听闻刘震成为红25军中少有的炮兵专家,大为高兴,奖励他毛巾和茶缸。
刘震的“洋气”和好奇心不仅限于火炮。1937年,他请假去太原,买回手表、钢笔和相机。虽然旅长徐海东对此表示不满,认为他乱花钱,但刘震的生活趣味却远不止于此。他的生活中充满了色彩,打猎、照相、跳舞样样精通,甚至喜欢骑摩托车,穿越战线。
在我军的一众“泥腿子”、“大老粗”中,刘震尤为突出。他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的“洋气”,他的好奇心和好学精神,这些让他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尽管他没读过什么书,却凭借自学成才,从炮兵一直指挥到了空军。
在指挥技术兵种之前,刘震必须先作为步兵冲杀。红25军的处境在当时十分艰难。在长征途中,他从连长升为营教导员,官升之际,依然身先士卒。在陕南的战斗中,他两次受伤,留下的伤痕成为他英勇的象征,被战士们称为“歪嘴子政委”。
刘震的英勇事迹不仅体现在个人勇武上,他的智慧也让人赞叹。在袁家沟战斗中,他灵活应对,成功制服了一个军官。在甘肃板桥镇,他与搭档韩先楚共同占领制高点,用掩护徐海围。
到了抗战时期,我军装备逐渐改善,刘震开始涉足技术兵种。他面对日寇的碉堡工事,创造性地运用工兵,将迫击炮改成曲射、直射两用的火炮,成功攻克敌军140多个据点。他带领战士们纵横驰骋于淮海平原,采用分散游击的战术,打得敌军闻风丧胆。
面对敌人的碉堡和阵地,刘震采用分区分守战术,有条件就包围据点,没条件就半围半困。当敌军据点被完全削弱后,他便集中兵力一举攻克。这种战术就像吃西瓜、摘桃子一样灵活多变。到了抗战后期,日寇被新四军打得穷途末路,甚至不得不派代表向刘震“求和”。
最后之战更是体现了刘震的智勇双全。面对日军的请求信和献礼的,他心生一计假装同意敌人的请求并笑纳实则暗中布下埋伏夜晚迫击炮大显神威在炮火的支持下我军一举攻破敌人阵地取得了胜利此次战斗充分展示了刘震的智慧和胆识以及他的领导才能和指挥艺术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他的能力得到了战士们的信任和尊重使他成为了人民军队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宿迁与淮阴之间,日军对我军的担忧如深渊,他们害怕我军发起援军攻击,因此只敢龟缩在城中怨声载道,而不敢出城与我军正面交锋。这样的情形充分展现了刘震将军的谋略之精湛。
在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之际,尽管日军和伪军仍占据淮阴、淮安等地,拒绝向新四军缴械投降,但刘震将军的十旅已恢复为主力部队,并迅速接到攻取淮阴城的命令。当时,我军以游击战为主,较少进行城市攻坚战斗。刘震集中了所有炮火,采取重点爆破与猛烈火力相结合的战术,迅速攻下此城,展示了十旅顽强的战斗力,并获得了城市攻坚战的重要经验。
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刘震率部北上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在进军途中,他偶然得到一本被遗弃的炮兵教材,如获至宝,日夜攻读,终于掌握了身管火炮的使用方法。二纵因此成为东北野战军中第一个采用先进战术的王牌部队。苏军击败关东军后,刘震充分利用战场上遗留的火炮资源,使二纵成为四野中少有的善于使用炮兵的王牌部队。在辽沈和平津两大战役中,二纵凭借强大的炮兵支持大显神威。到了朝鲜战场,美军也尝到了其苦头。
在1947年春的三下江南战斗中,兵强马壮的二纵在刘震的指挥下屡建奇功。特别是在彰武战斗中,刘震集中了66门大口径火炮,轰塌城墙并成功击溃敌军。此次战斗不仅标志着东北野战军首次在白天发动城市攻坚战的成功,也标志着我军首次集中使用大口径火炮的胜利。有了炮火的加持,二纵迅速成长为以打硬仗闻名的“东北猛虎军”。
辽沈战役期间,刘震指挥的2纵、3纵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不仅使用火炮,还灵活使用坦克作为先锋掩护部队进攻。敌军面对这样的现代化装备组合束手无策,纷纷选择投降。在短短的时间里,敌军坚固的防线便土崩瓦解。天津战役中,刘震再次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和灵活的战略战术运用。仅用29个小时便歼敌数万。到了抗美援朝时期刘震将军的才华更是横溢天日不仅成功研究战略战术更是在短短时间内学习掌握空军指挥权并在第一次交锋就击落美军战机取得了开门红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刘震将军的一生充满了辉煌和荣耀他的事迹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在看到战报后,刘震将军赞叹不已,当即挥毫写下:“空四师奋勇作战,甚好甚慰。”他的赞誉之情溢于言表。
在连续的三次战斗中,包括12月2日、5日、8日,刘震将军指挥空三师参与了规模宏大的空战,涉及敌我双方飞机高达300架次。这是一场硬碰硬的较量,志愿军飞行员在这场空战中表现出色,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击落击伤敌机高达11架。看到这样的成果,刘震将军再次挥毫祝贺:“向空军第三师致以崇高的祝贺。”字里行间充满了自豪和喜悦。
在整个朝鲜战争中,我军以高超的战术和坚定的意志,击落敌机123架,击伤41架。相较之下,志愿军的损失也不小,被击落84架,击伤28架。敌我飞机损失比为1.46∶1,这一骄人的战绩背后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谁会想到,那个在短短一年多前连飞机都没坐过的志愿军空军司令员如今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这位司令员便是刘震将军。
在授衔之时,刘震与老搭档韩先楚一同被授予上将军衔。那时的他年仅四十岁出头,风华正茂。虽然刘震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从未放弃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追求。通过不懈努力和勤奋学习,他从一个几乎不识字的半文盲逐渐成长为技术兵种的主官。这样的成就在任何军队中都堪称奇迹。尽管他没有读过大学,但在人民军队这个大熔炉中,他完成了前所未有的转变,甚至比许多军校毕业的将领更加杰出。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位战士,鼓舞着整个军队。
这场朝鲜战争中的空战只是众多辉煌战绩中的一部分。刘震将军和他的战士们用他们的勇敢和智慧书写了一段段壮丽的篇章。本文到此结束,希望这些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对本文进行点评和讨论,共同铭记那些为国家付出过汗马功劳的英雄们。(流产网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