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姜文的《鬼子来了》?
寓言,一幅幅生动而深刻的画面,蕴含着平易近人的道理。《鬼子来了》正是这样一则引人入胜的寓言。姜文的电影,无需华丽的辞藻和繁复的情节,便能深深吸引观众的目光,使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它以朴素的笔触,勾勒出一个真实而充满力量的故事,让人在感受影像的也能体会到深沉的思考。
这部影片因未能遵循常规路径与观众见面而遭到禁映。即便是在曲折的历程中,《鬼子来了》依然难以避免一些争议。姜文的创作手法,尤其是在处理战争题材时,似乎显得与众不同,甚至有些颠覆传统。影片中对八路的一些模糊描绘,可能引发了一些争议。甚至连原著小说《生存》的作者尤凤伟都因此事而走上法庭,对电影的改编提出了质疑。
如果我们过于纠结于这些表面的细节,可能会忽视了影片真正的内涵。其实,这部影片并不是要让观众对玩笑较真,更不是要对执政党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相反,它试图传达的是一种深沉的思考,一种在简单故事背后隐藏的真实道理。
这部电影让我们重新审视“奴性”这一话题。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国民的劣根性被塑造出来,形成了“奴性,顺势”的特性。无论何种压力,人都能承受得住,只要还有一线生机。这部影片深入挖掘了这一主题,为我们展示了农民的真实面貌:他们既勤劳、质朴、善良,又胆小、愚昧、迷信。
影片中的农民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迁,从清末的改朝换代,到民国的革命风潮,再到八年的艰苦抗战。他们依然活在过去的观念中,面对复杂的历史进程和任务,他们仿佛拿到一个烫手的山芋,无法扔掉,只能默默承受。这种奴性,被马大三等村民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姜文通过《鬼子来了》这则寓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过去,一个删除了革命进步思想的异样空间。这里没有激昂的革命英雄,没有为革命英勇捐躯的救世主。相反,模糊的“革命者”的作为成为了这个村落悲剧命运的。
影片中的农民面对不能惹的模糊革命者交代下来的任务时表现出的迷茫和怀疑,让我们对“奴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份奴性不再是鲁迅笔下的殷切希望和无力的讽刺,而是一种深深的不解和困惑。影片试图告诉我们的是,奴性的根源并不在于底层人民,而在于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他们才是那份奴性的创造者,荒唐秩序的制造者。
姜文不仅在中国国民的奴性,而且以近乎平等的态度展现了日本军人或日本国民在天皇统治下的奴性。影片中的日本兵花屋小三郎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国民在战争中的无奈和悲哀。这种奴性的展现并不是为了贬低或仇恨任何一方,而是为了揭示战争的荒诞和荒谬。影片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荒诞来反思战争的本质和人类的处境。这种深刻的思考正是影片的价值所在。《鬼子来了》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深刻思考的作品它通过寓言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人类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历史和人类的深刻洞见让我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思考和启示的魅力。在《鬼子来了》这部电影中,日本军人标志的行为被姜文以一种荒诞而幽默的方式解构。语言沟通的障碍,假借翻译官的“左右逢源,胡编乱造”,使得花屋小三郎在日本天皇教条下的努力在观众眼中成为笑料。那份异国的奴性,在姜文的镜头下被一再解构,与中国国民的奴性相互映照。特别是那句翻译官教给他的“骂人”的中国话“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已成为观众心中的经典语句,除了其本身的幽默诙谐,更代表了国人对于骂日本人这一行为的支持和认可。
经历了无数折磨的花屋小三郎,因未被杀而突然明白生的可贵,变得贪生怕死,与翻译官站在同一立场。这一变化无疑是日本天皇的极大嘲讽,以及对日本人身上奴性的深刻揭露。花屋的转变,让他身上的奴性被“人”剥落,这令那些背负奴隶枷锁的同类愤怒不已。
影片的高潮部分,双方上演了一场毫无意义的闹剧。在日本天皇已下令投降之际,凶残的日本人却展开惨无人道的杀戮,对象是无辜的中国农民。花屋小三郎从开始的软弱转变为参与屠杀,揭示了中日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单向性、不对等性。影片不再将中日双方放在不平等的位置上,而是以现代人的观念和意识将双方置于“愚民”的大环境中。姜文对双方的态度是讽刺与怜悯并存,嘲笑与同情交织,他批判的不仅是那些身背奴性印记的平民,更是这些印记的制造者和维护者。
从对奴性的揭露和批判的角度看,《鬼子来了》比原著小说更为深刻。影片中的“玩笑”并不轻松,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而换了一种形式。影片在表现人性时尽可能展现出人的思想与情感,以及其中的挣扎和斗争。马大三与村民面对日本俘虏时的态度,对模糊革命者的恐惧,对“交代任务”的恐惧,都体现了农民的朴实和真实。而姜文通过荒诞化的讽刺和表现,将简单的寓言故事复杂化,这是表现人性的必须。
在村民对日本犯人的杀与不杀的问题上,影片展现了深入的。几次的商量和争吵之后依然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这种矛盾与挣扎是人性的一种体现。影片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性是复杂的,原谅和理解是需要时间和努力的。在震撼之余,观众会主动思考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并联系自身,思考如果是自己面对这样的情况,结果会是如何。这种深入的思考和共鸣,是《鬼子来了》作为一部影片所希望带给观众的最大收获。这份挣扎与犹豫,恰恰揭示了中国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胆量与善良。在普通人的眼中,“”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力量,代表着宗教般的权威,在没有明确原则指引的情况下,无人愿意轻易夺取他人的生命。这种内心的拒绝,而非外在的恐惧,是他们在反复权衡杀与不杀之间的挣扎与选择。犯人与裁决者在这种背景下达成了一种微妙的默契。而当马大三与花屋陷入生活的困境时,他们盲目地遵循正常生活下的思想意识,试图将其作为解决困境的准则,但最终受到了现实的残酷惩罚。这种无法容忍正常秩序的情况,恰恰揭示了人性的扭曲与复杂。
对于花屋这一代表日本军人的角色,他的人格扭曲以及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成为了一个毫无自我意识的工具。影片通过展现花屋的思想和行为,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从一开始的强硬被俘,到侥幸逃脱后的兴奋,再到被同胞殴打时的迷茫,以及奴隶兽性的突然复发,他的每一次变化都像是一次失败的蜕变。原本期待他能化蛹成蝶,但在关键时刻,他的蜕变被中断,最终化为一只丑陋的毒蛾,挥舞着令人作呕的翅膀,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马大三与鱼儿的感情,点缀了这段纯粹的中国农村式爱情。这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农村生活故事,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影片增强真实质感的独特风景。影片巧妙地处理了两人之间的关系,将其与故事的主题有机结合,展现了村民之间的勾心斗角,以及在关键时刻人心的自私与无耻。这种处理为影片增加了,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至于正义的缺失与规则的变幻,正常稳定的社会秩序是社会机体运转的前提。但在影片所展现的年代,传统的正义已经失去,无法维持合理的社会秩序。姜文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社会的混乱和扭曲,让社会中代表正义的因子消失,完全失去了正义的社会环境,没有了是非曲直的标准。在这种背景下,各种群体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斗争,一旦有谁能用自身的标准去侵犯他人时,矛盾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而且在这种失去正义的社会环境下,矛盾的结果往往是生死攸关。
影片的突破点在于完全抹去了革命的力量,没有惯常的希望,而是表达了一种社会规则的演变。无论怎样的社会,总会有规则的制定者和承受者。影片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秩序、正义的现代理解:一切不过是统治力量的转换、新规则的制定、新正义的诞生。在这个过程中,马大三、花屋小三郎等角色都成为了规则演变下的牺牲品。他们的命运揭示了违抗秩序者的荒诞命运,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悖论般的循环:要打破旧秩序就要革命,要革命就要流血,而流血之后建立起来的终究是一种由新的秩序承受者来承受的秩序。
影片的基调在于姜文对于日本侵略中国这一历史事实的再表达,对于日本军国主义颠倒黑白、狡诈、残暴、虚伪本质的深层次揭示。这种原则性的立场没有任何改变,而且是坚定和永恒的。通过展现马大三与花屋等角色的命运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影片成功地引发了观众对于历史、人性、正义等问题的深思。这部作品仿佛是一个深邃的寓言,以简洁的故事线,传达出简单而深刻的道理,犹如清澈的泉水,让人回味无穷。导演运用现代人的思考方式,去解读过去的历史,或者是对一些传统观念的重新定义。这种跨越时空的表达,使得这部影片充满了浓厚的哲学意味。
姜文,这位独具匠心的导演,他的影片总是充满了个人独特的观点和原则。他对于历史、对于事件的态度和感受,总是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他的影片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人们深思的作品。他的风格与特质,使得他在众多导演中独树一帜,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这部影片中,姜文以他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他没有选择用复杂的剧情和繁琐的台词来让观众感到困惑,相反,他用简洁明了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在轻松理解剧情的也能够深入思考。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影片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思考价值。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姜文的独特思考。他的影片不仅是对历史的解读,更是对人性、对生命、对社会的剖析。他通过影片,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人性的复杂多变,以及生命的无常和短暂。这种的表达,使得他的影片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姜文的这部影片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作品。它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和社会的真实面貌。这也是我深深喜爱姜文的原因,他的影片总是能够让我深思,让我感动,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