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店民族大学有小妹吗(房山窦店民族大学)
岁月如歌,情聚知青家园
在北大荒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有一群年轻的身影,他们是北京知青,平均年龄只有16岁。他们并肩作战,垦荒种田,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如今,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年的他们已经步入花甲之年。他们再次集结,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小区内,创建了一个特殊的家园“知青家园”。
这里充满了欢乐与温馨,也夹杂着矛盾和摩擦。在这个小区里,上百位平均年龄60岁的老知青们再次相聚,他们一起唱歌、跳舞、集体旅游,享受退休生活的美好。他们互相照顾,彼此磨合,共同创造着属于他们的快乐时光。
姚惠荣是这群老知青的牵头人之一。她守在一个位于小区二楼的知青活动中心,这里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他们可以倾诉心声,分享快乐,也可以调解矛盾。有的人想出新的活动点子,会来这里找她商量;有的商户想借这个机会搞宣传,她则会婉言谢绝。
在这个特殊的家园里,他们制定了严格的群规,要求传播正能量,回忆过去的兵团生活。他们还规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热爱祖国,注意养生。他们的聚会从不喝酒,以减少不安全因素。
孟凡贵是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也是一位北大荒知青。他介绍道,老知青们聚在一起时通常会唱一些红歌,如《红五月》、《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他们用歌声来抒发情感,回忆过去。
春节时,他们决定集体挂红灯笼。虽然有人买的灯笼贵,有人买的便宜,但他们都愿意为这个特殊的家园付出努力。即使灯笼的外观有些不尽如人意,他们也愿意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姚惠荣解释说:“其实只是有人在这件事上不愿意花钱,但在别的事情上却乐意。消费理念不同而已。”她认为,这就是他们抱团享老的意义所在在生活中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与挑战。
在这个特殊的家园里,他们相互扶持、相互关爱、共同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他们用歌声、笑声和爱心编织着美好的晚年生活。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养老理念以健康为中心,活得潇洒一点、糊涂一点。在这个温馨的家园里,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价值。逢年过节时,大家纷纷组织团购保洁服务以一起擦玻璃,尤其是一些住在高楼层的人家,自己擦既不安全又费时费力,于是选择支付每户120元的服务费用。有一户人家却决定自己动手,为此购买了价值不到100元的擦玻璃器。尽管他们努力尝试,但最终不但玻璃没有擦干净,还弄坏了机器和纱窗。一位六十多岁的人为此折腾了半天,最终不得不花费6000元更换损坏的纱窗。对此,姚惠荣表示理解并强调包容各种理念的重要性。她在分享中提到自己多年来磨砺了性子,学会包容各种情况。同时她也分享了自己参与的一档节目中的经历,节目主持人梁宏达对他们的观点表示认同。这些经历展现了人们在面对不同选择时的理解和包容心态。随后姚惠荣带我们回到了过去的一段经历,那是一个关于知青时代的故事。在那段时间里她经历了许多困难的事情但同时也发生了很多趣事例如参加兵团歌咏比赛的时候发生的小插曲她形容说记忆犹新当时的情景非常生动展现出了一种生活的趣味性例如比赛时女生为了争夺奖品想尽办法取得胜利以及男生合唱团甩墨指挥所带来的乐趣以及他们与女知青之间的有趣互动这些经历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和回忆。在北大荒的岁月里姚惠荣回忆起当年的艰辛和温馨记忆比如那些初来乍到的年轻人睡在大通铺里忍受严寒夜晚蚊虫叮咬以及艰苦环境下的生活但她也分享了许多欢乐时光比如组织活动时的创意和激情以及对生活困难的幽默处理展现了知青们在艰难环境下的乐观精神同时也分享了与其他知青的互动经历以及那些难忘的瞬间比如知青们之间的争吵和打架带来的记忆等等这些都成为她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同时也展现出了她的乐观开朗和豁达性格让人感受到了那段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真实生活和情感。最后姚惠荣分享了一段关于兵团生活的经历她在后勤食堂工作遇到了一个豆制品过敏的上海知青名叫李久胜她为了测试他的反应故意给他吃了含有豆粉的馒头结果导致他上吐下泻虽然事后感到愧疚但也展现了她的率真和豁达性格同时也展现了兵团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和生活中的趣味性。岁月流转间,那些曾经的友好与不友好,在五十载的漫长时光里,已然化为彼此间打趣的故事。姚惠荣翻看着手机中李久胜不久前发给她的消息,不禁思绪万千。李久胜如今虽在扬州,却仍心系故友,寄来当地特产白桃。
回想当初,李久胜也曾因思念家乡,在男女知青营房之间的小树林中抱树痛哭,边哭边用上海话喊着“妈妈”。那凄切的哭声,如同传染病般迅速在营房中传播开来,连成了一片哀伤的乐章。连长相伴的知青们都被深深地触动。
那时的兵团生活并不容易,连队里的知青们也有因思念家乡而选择逃离的。有位男生不告而别,穿着单棉鞋踏上了回家的路。他沿着铁路前行,以为一直走就能回到温暖的家中,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残酷的命运脚冻坏到需要截肢。
姚惠荣在北大荒的兵团中度过了八年时光。她清晰地记得那场大火,那场火灾成为她离开荒原的契机。那天,十一连的一位知青不慎引燃了草编营房,火焰迅速蔓延。姚惠荣跟随大家前去救火,站在冰冷的水泡子旁,不断舀水传递。当她终于站定回望火光时,却发现火势已被周围的可燃物耗尽而自行熄灭。然而救火过程中,姚惠荣的棉裤被冰水浸透,冻住了她的双腿。幸运的是,经过治疗后她得以康复。多年后再次回想这段经历,她有了新的领悟岁月流转间的人生经历如同那场火灾一样令人难以忘怀。那些曾经的艰难岁月不仅塑造了我们的人生轨迹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与人际关系。
姚惠荣的人生阅历随着年岁的增长愈发丰富她开始接触社区的老同志感受到老年人的孤独。她开始发现即使是身边的朋友和亲人也面临着类似的困扰与孤独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也有倾诉的需要有人愿意听她的故事听她说话。她开始更加珍惜与身边人的交流时光无论是与朋友、亲人还是邻居都愿意分享生活中的琐事和故事因为她明白这些故事都是人生的一部分都值得被倾听和铭记。如今姚惠荣虽然已经退休但她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继续分享她的故事传递生活的温暖与感动成为社区中传递爱与关怀的使者。岁月流转,时光荏苒,人生舞台上的一出出戏码逐渐落幕。对于那些年逾古稀的群体来说,最珍贵的,仍是年少时共同经历的岁月。那些曾在青春岁月共同奋斗过的知青们,如今在岁月的长河中再次汇聚一堂,共同回忆那些年的风风雨雨。
两位老知青,初见面时,一声“北大荒的老战友”,便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他们共同回忆起那段青春岁月,那些曾经的艰辛与欢笑,仿佛就在昨天。网络时代为这些老知青们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让他们得以再次相聚。他们建立网站、开设论坛,分享彼此的故事和人生感悟。
姚惠荣,一位老知青代表,见证了知青生活的酸甜苦辣。她回忆起那些未能一同归来的战友,心中充满感慨。如今,她们这些幸存的战友们,珍惜眼前的时光,一起抱团养老,相互扶持。她们共同居住在同一个小区,每天相互问候,分享生活的点滴。这种集体生活的方式,让她们感受到了温暖和陪伴。
孟凡贵,一位老知青志愿者,为这种集体生活付出了很多努力。他帮助组织购房团购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够聚在一起,共同享受这段美好的时光。他们与开发商沟通,为这些老知青争取最优惠的价格。他们还特意在小区内设立了办公室、紧急按钮和对讲机等设施,为老战友们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
这种集体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有些老知青的子女并不支持他们搬离市区,前往房山居住。他们担心父母孤独、需要照顾,而且远离市区会带来诸多不便。有些子女甚至因为父母的决定而感到不满和争执。姚惠荣感叹这些独生子女的行为,她认为应该尊重父母的选择和生活方式。
回首过去,那些曾经的苦难和磨砺都已经化为宝贵的回忆。老知青们经历了回城后的种种变迁,如今最害怕的却是孤独和无助。他们渴望有人理解、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他们选择携手同行,走向属于自己的夕阳红。这种对孤独的恐惧和对温暖的渴望让他们走到了一起重新找回曾经的集体记忆和温暖陪伴彼此共度人生的晚年时光。养老与享老:北大荒知青们的深情团聚
姚惠荣的心声道出了无数人的共鸣:“跟兵团战友特别有感情,有话聊。”这份情感,源自他们在青春岁月共同经历的岁月风霜,如今随着年岁增长,变得越发浓厚。
王建国,这位曾经的瘦弱少年,坐上知青专列时几乎因身高问题差点被拒之门外。家中的六个孩子,他排行老四,时常为食物而焦虑。但到了北大荒,那顿顿的大馒头使他个子猛增。命运的不幸使他35岁时患上脊髓空洞症,坐上了轮椅。他的妻子,同样是北大荒知青,始终不离不弃,照料了他三十多年。姚惠荣感慨,若非那份深厚的战友情,他们或许早已分道扬镳。为了就医方便,两人选择住在市区。
北大荒建设兵团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他们的集体生活与正规训练使得部队编制的特性深深刻在他们的生命中。在晚年之际,这种特质重新显现,他们选择抱团取暖,享受晚年时光。
每周一的活动中心总是热闹非凡。姚惠荣会带着一个大西瓜与大家分享欢乐时光。一曲曲熟悉的旋律回荡在活动中心,大家的回忆也随着歌声飞扬。而每周四的卡拉OK活动更是让他们重温青春的热情。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丰富的体育比赛,如弹球、拍洋画等。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不久前的一次义诊活动更是体现了他们的深厚情谊。宣武医院的专家亲自为他们诊断病情。而每个月的聚会更是加深了他们的友谊。尽管百来户知青在这个小区购房,但真正住下的并不多。但每周一的唱歌活动总能吸引二三十位知友相聚。他们享受的是那份深厚的情谊和共同的回忆。
如今,“抱团养老”的说法已经悄然改变为“抱团享老”。他们正值壮年,享受生活的乐趣远比养老更为重要。自驾游、全国旅行、组织大型活动或三五成群的小聚都是他们的日常。
姚惠荣深知,他们的团聚不仅是为了庆祝知青家园活动中心的四周年,更是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要时刻。他们决定低调庆祝,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阅读更多关于这些知青的精彩故事,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他们的故事,是对青春的最好致敬,也是对生活的深深热爱。流产网祝愿每位读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享受生活的方式。(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