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新课标语文,2017年高考新课标一卷语文
日前,教育部正式发布了经过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此次修订是在2017年版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为2020年。这次修订涉及了课程方案和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生物学等学科的课程标准,修订内容涵盖了前言及正文部分。接下来随流产网小编一同了解详细内容。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此次修订工作旨在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修订工作遵循了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等原则,以确保新课程方案及各学科标准能够真实反映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一)课程方案修订内容
1.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普通高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基础上的基础教育,不仅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其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优化课程结构。在保留原有学习科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外语规划语种,包括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的需求。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
3.加强课程实施的制度建设。从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规划、教学管理,以及评价、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各自的责任和要求。同时增设了条件保障部分,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内容
1.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
2.更新了教学内容。精选学科内容,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课程内容融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
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学科明确了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了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这不仅有助于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强调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普通高中课程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修订。这是一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变革,对于提升育人质量具有深远意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如同指引航船的灯塔,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不断完善。我们深信,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在过去十余年改革的基础上,凭借丰富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共创普通高中教育的新辉煌。
普通高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之后的基础教育阶段,承载着提高学生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重任。在这一阶段,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为了达成这一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国际发展趋势、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着力加强,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具备法治意识、道德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使学生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生涯规划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放意识。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其中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以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选择性必修课程则根据国家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课程则由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自主开发设计。同时明确了学制与课时安排,确保教育教学有序进行。
此次修订不仅增强了指导性,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依据,还使课程标准更加通俗易懂、逻辑更清晰。我们相信,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将携手共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共同书写普通高中教育的新篇章!参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需在规定的课程范围内选择相关科目进行修习,这是他们迈向知识殿堂的第一步。而对于其他学生,他们同样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部分科目进行修习,以满足毕业的学分要求。
选修课程是学校根据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科课程标准的建议以及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进行开发设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自主选择修习。
普通高中开设了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在内的多个科目。这些科目涵盖了从基础知识到拓展提高的各个方面,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学分安排如下:
在科目安排上,必修内容按照学期或学年设计,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内容则按照模块设计。这种设计既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又兼顾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同时又体现了学科内在的逻辑性。
外语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个语种。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第一外语语种,并鼓励开设第二外语,以培养学生的多元语言能力。
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其必修内容以模块形式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艺术科目可以选择音乐或美术,具体开设科目由学校自行确定。体育与健康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其必修内容在高中三年持续开设。
综合实践活动共8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等。劳动共6学分,其中包括志愿服务和校内外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和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应遵循思想性、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的原则。课程内容应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和价值观,反映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同时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打牢,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在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需要科学编制课程标准与教材。课程标准应明确学科的育人价值、核心素养和目标,以及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以指导和规范教材编写、教学与评价。
这个课程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选择,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这个方案的指导下,学生们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自己的兴趣和潜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的浪潮下,我们的教材编写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坚实之根基,融入思想性、时代性、基础性,同时兼顾选择性与关联性。每一章节,每一页都承载着课程的核心理念和性质,创新呈现方式,让知识更加生动鲜活。
为了更科学地实施课程,学校需根据国家课程设置的大纲,结合自身的办学目标、学生特性及实际条件,制定一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实施蓝图。各类课程,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都需要开齐开足,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时长需合理设置,同时可适当调整,确保课程的总量不变。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内外资源,开发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针对学生的发展指导,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通过专职与兼职教师的结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从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明确方向,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学校还要提供课程说明和选课指南,指导学生进行选课,制定个性化的课程修习方案。
教学改革是重中之重。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与评价。创设真实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同时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提高教学效果。学校还需建立教学研究制度,倡导自我反思与同伴合作,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
考试评价制度也不可忽视。学校应建立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规范考试评价要求。这些制度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表现以及课程标准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考试命题要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考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关键。我们需要统筹各方力量,创设课程实施的环境和条件,开发所需的资源。课程资源可以由学校独立开发或与其他机构联合开发,鼓励共享资源。学校还要系统地规划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为了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只有做到这些,我们的课程改革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构建高质量教育: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力量与保障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已成为重要的教育任务。为了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我们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建设以及经费保障。管理与监督也是保障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环节。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满足课程实施的需求,我们必须调整教师编制标准,确保教师的数量和专业素养满足选课走班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要求。我们需要招聘具有专业特长、经验丰富的教师,并支持学校聘用兼职教师。我们也要关注教师的工作量核定,完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教师的培训和研修,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二、加强教学设施建设
课程实施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我们需要根据课程的需求,完善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教育技术装备标准。配齐专用教室与场馆,保障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及有关学科实验的开设。创设良好的课程实施环境,提供充足的图书资料、设施设备及耗材。
三、加强经费保障
为了满足课程开发、教学研究、设施设备配置等需求,我们必须合理核定经费投入标准,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有足够的经费用于课程实施,包括教师培训、研修以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
四、管理与监督
管理与监督是确保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我们需要完善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领导和管理。注重发挥课程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中的作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为学校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做好舆论宣传,为课程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国家和省级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健全课程建设和管理反馈改进机制。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需要我们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建设和经费保障,并严格管理与监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推动教育的持续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也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共同为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