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资
关于中国耕地质量问题的
中国耕地的退化问题,如东北黑土地的退化、南方耕地的酸化以及北方耕地的盐碱化,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在李保国,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看来,从专业角度,退化和盐碱化、酸化并不能并列。他强调:“盐碱化、酸化都是土壤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东北黑土地的退化,除了土壤变薄、变瘦、变硬,也涉及到盐碱化、沙化的问题。”
无论如何分类,“三化”(退化、酸化、盐碱化)问题的提出,都是对当前我国耕地质量问题的警醒。翁伯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三化’防控是新时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国家在耕地质量层面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据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东北黑土地退化、南方耕地酸化以及北方耕地盐碱化,已经影响到6.6亿多亩的耕地面积。这个数据令人震惊,如果我们按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结果来计算,全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三化”所影响的耕地面积已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
其中,南方耕地的酸化问题尤为突出。翁伯琦团队自2016年开始进行土壤酸化的深入研究,并在蜜柚主产区和茶叶主产区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和酸化改良试验。研究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主要农田的土壤pH值平均下降了0.5个单位。目前,全国近五分之一的耕地面临酸化的威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南方地区,如福建,其红黄壤分布区的面积最大,达2亿亩。这一地区的土壤酸化问题主要受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的影响。
对于福建而言,土壤酸化问题尤为严峻。翁伯琦介绍,福建的土壤pH值在全国南方各省份中最低,大部分农地土壤的pH值在5.5以下。由于福建的气候条件以及农业生产中肥料的过度投入,尤其是氮肥的增加,都大大加速了土壤酸化的进程。近年来福建省对此问题加大了防控与治理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增加有机肥的施用、推广酸化土壤的科学调理等。农业农村部也对土壤酸化防控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启动了多项相关行动和专项工程。
另一方面,中国的土壤盐碱化问题主要发生在北方。对于这一问题,国家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资金支持,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治理工作。
“三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挑战。为了确保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和治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李保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便开始投身于土壤盐碱化的研究。在一次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他详细描述了盐碱地的分布和成因。他提到,北方的河边和低洼地带是盐碱地的主要分布区域,从东北至南方,淮河以北的地区基本上都有盐碱地的存在。
盐碱化并非仅由自然因素造成,人类活动也是其背后的推手。在农业生产中,扩大灌溉面积是提高土地生产力和粮食产量的常用手段。这一过程中,水分的蒸发使得盐分滞留在土壤表面,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的程度,特别是在滨海地区和干旱地区,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在青藏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科研人员正在盐碱地进行采样研究。那里的环境极为恶劣,但科研工作者的脚步从未停止。
李保国指出,北方地区的灌溉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容易导致盐渍化。因为灌溉水的含盐量往往是降水的十几倍甚至上百倍。历史上,山东、河南等沿黄灌区在引入黄河水后,很快便大面积盐渍化。虽然中国北方地区如河北、天津、河南、山东、安徽以及江苏北部等地曾广泛分布着盐碱地,但经过大规模治理,大部分已经得到有效改善。
目前,中国正加大对盐碱地的开发利用。这些盐碱地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海河三角洲、辽河三角洲以及长江口北侧,被称为滨海盐碱地。松辽平原也有一部分盐碱地,主要是苏打盐土,这里有松花江、嫩江等水源可供利用。而在中国西北地区,如内蒙古河套、宁夏平原等地,土壤盐碱化问题同样严重,但这些地区土地广袤,缺水成为治理的主要难题。
最近一篇名为《近10年中国耕地变化的区域特征及演变态势》的学术论文引起了国土资源部门的关注。该论文主要分析了2009至2018年间中国耕地的时空变化。文章揭示了区域耕地变化的特征与趋势,为制定差别化的耕地保护政策和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作者们使用了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保存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对耕地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耕地与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的矛盾日益尖锐。在此期间,由于社会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张,一方面占用大量耕地,另一方面也通过土地整治、土地开发或复垦等工程来补充被占用的耕地数量。但生态退耕、灾毁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也导致了中国耕地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的变化。研究者们通过分析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揭示了中国耕地变化的规律。虽然中国耕地面积总体上保持稳定,但区域变化差异较大。一些省份的耕地面积在减少,而另一些省份则在增加。这显示了总量动态平衡的政策目标基本实现,但也存在区域性差异的客观现实。随着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的发布,公众对耕地数量的变化持续关注。按照《土地调查条例》的规定,中国每十年会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国土地调查历程:从初探到全面摸清家底
回溯历史,1984年5月16日,一场关于土地的宏大调查启动,我们称之为“一调”。那时的通知由农牧渔业部、国家计委等部门联合发出,旨在进一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这项调查历时多年,直到1997年底才告一段落。
紧接着,从2007年7月1日起,“二调”拉开帷幕,两年后的2009年圆满结束。2013年12月30日,新闻办发布了这次调查的结果。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的耕地面积达到了20.31亿亩,相较于“一调”,这一数字增加了2亿亩。
土地的并未停歇。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即“三调”,于2018年9月启动,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全面查清了全国国土利用状况。2021年8月26日,自然资源部公布了这次调查的主要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显示耕地总面积减少了1.13亿亩,但这背后涉及到调查技术规范的变化。如今更高的遥感分辨率和更严格的调查技术手段,使得“三调”所呈现的耕地数量比以往更加准确。
在公布“三调”数据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自然资源部的官员解释了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除了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外,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也是导致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令人关注的是,从“二调”到“三调”的十年间,尽管部分地区的耕地面积在增加,但超过20个省市自治区的耕地面积都在减少。
李保国,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院长,特别提到了优质耕地的快速减少。像上海、苏州、无锡等城市郊区的优质耕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永久性地占用。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有农业专家指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部分耕地,甚至优质耕地。袁承程等研究者通过对2009~201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中国耕地减少主要分布在距主要城市中心30km以内区域,而新增耕地主要发生在离城市中心40km以外区域。这进一步说明了城市化发展仍是当前耕地减少的主导因素。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以及新疆等地的耕地变化动态度较大,其中北京的耕地变化最为剧烈。
综上,中国的土地调查从初探到全面摸清家底,揭示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耕地保护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未来,如何在保障经济发展的确保耕地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仍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随着国家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步伐加快,城市化进程也日新月异,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根基,其保护和利用变得尤为重要。从当前的状况来看,中国东部地区因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遏制,而西部地区则成为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这一现象与近年来“北粮南运”的趋势相吻合。
研究者的目光也聚焦在耕地流失和新增的热点区域。黄淮海平原的京津冀地区、长江中下游的长三角区域以及四川盆地的成渝城市群,是耕地流失的重点区域;而长江中下游以北与黄河以南的淮海流域,以及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则是新增耕地的热点。
保护耕地面临的压力愈发增大。当前,耕地经营的细碎化、零散化使得农户种粮经济效益低下,出现了大量耕地利用“非粮化”“非农化”的现象。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研究指出,其他农作物的收益远远超过了粮食种植,这也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对此,专家呼吁要从农民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保护其利益,如何提升种粮的效益。
耕地流向林地、园地的现象也引起了关注。农业专家指出,农民基于效益考虑不选择种粮,加之监管力度不足,导致耕地被转化为林地和园地。这是一个需要引起特别重视的问题。
除了数量,耕地的质量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虽然我们在守住耕地红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仍面临威胁。大量耕地因过度利用、环境污染而不宜耕种,这对未来子孙后代的耕地可持续利用构成了威胁。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翁伯琦强调,不仅要保护耕地的数量,更要保护其质量。目前,中国的耕地质量仍可以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但仍有待提升,尤其是中低产田的有效改造。
面对这些挑战,专家们认为,提升红线内耕地的产能是关键。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但最基本的还是耕地本身的质量条件。刘黎明表示,中国耕地的保护虽然守住红线,但在耕地质量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李人庆则强调,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有可用的耕地,更要关注这些耕地的实际使用情况、单产和质量。
随着国家的发展,耕地的保护与利用变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保护农民的利益,提升农业效益,同时关注耕地的质量,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