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房不认贷后京沪成交脉冲式上涨
“认房不认贷”政策在京沪两地落地后,楼市经历了一场短暂的狂欢。犹如春雷唤醒沉睡的市场,成交量在短时间内呈现脉冲式上涨。狂欢过后,市场表现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让我们关注短期内的成交激增。北京在政策落地的第一天,二手房成交量达到了惊人的1200套,新房成交量更是超过1800套。相比之下,整个8月的网签量仅为3100套。首个周末的带看量增长超过了30%,二手房成交量环比增长达到了惊人的3.27%。而在上海,政策实施后的首个周末,部分楼盘的单日带看量高达240组,新房成交面积首周环比增长113.98%。这种热度在第二周便骤然降温,令人惊讶。
市场的分化特征日益明显。在新房与二手房之间,差异显著。北京的二手房成交量连续五周增长,但新房的成交规模提升却并不显著。而在上海,由于“三价就低”政策的限制,实际首付比例仍然较高,使得市场反应相对平淡。政策主要刺激了置换需求,小户型、老房龄房源的挂牌量激增。改善型购房者的决策周期较长,这也影响了市场的持续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效应在一个月后逐渐减弱,市场回归平稳。北京市场在脉冲式上涨后,逐渐回归理性。虽然二手房网签量接近荣枯线,但挂牌量却创下了16万套的新高,供需矛盾依然突出。而上海的新房成交数据波动显著,呈现出一种“过山车”式的变化,政策效果的持续性有限。
至于房价表现,京沪的新房价格整体平稳。北京二手房价格连续四个月下跌,上海部分豪宅更是降价近600万急于出售。
政策在短期内确实释放了大量的积压需求,但市场的后续动能不足。我们需要警惕“脉冲式上涨”后的需求透支风险。这场楼市的短暂狂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思:热闹过后,楼市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