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
大暑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期的到来。每年的阳历7月22日至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即为大暑。气温最高,雷阵雨频繁,高温天气常见,甚至会出现摄氏40度的酷暑。
简介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其气候特征是炎热、潮湿,气温高、雷雨多。此时正值“三伏天”中的“中伏”,农作物生长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旱、涝、风灾等气象灾害的威胁。民间有许多关于大暑的习俗,如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
日期
大暑节气的具体日期是根据太阳黄经来确定的。每年的具体日期可能略有差异,以紫金山天文台的测算结果为准。计算公式为[YD+C]-L,其中Y为年份后两位,D为常数0.2422,L为闰年数。例如,2088年大暑日期计算结果为7月22日。
物候
大暑时节的物候现象十分丰富。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的。天气开始变得闷热潮湿,土地也变得湿润。此时常有大的雷雨出现,减少暑湿,为立秋过渡做好准备。
气候特点
大暑时节的气温高,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此时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的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使得骄阳似火,风小湿度又大,使人感到闷热难当。大暑时节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的谚语。
农事
大暑时节是农事活动的重要时期。对于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适时收获早稻并确保双晚适时栽插是关键。需要根据天气的变化灵活安排收割和栽插的时间,以确保丰收和农作物的生长。
养生
大暑时节的养生也很重要。饮食方面,可以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汤、荷叶粥等,以消暑降温。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身体健康,如游泳、瑜伽等。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影响身体健康。
习俗
大暑节气的习俗丰富多彩。有的地方有喝暑羊的习俗,认为可以滋补身体、驱除湿气。还有的地方会送大暑船、吃仙草和凤梨、斗蟋蟀等。这些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
大暑节气也激发了许多文人墨客的灵感,他们通过诗词来表达对大暑的感受。这些诗词有的描绘了大暑的炎热和闷热,有的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阅读这些诗词,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大暑的魅力。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也是一年中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时期。在这个时节,人们需要关注农事活动、养生保健、传统习俗和诗词文化等方面,以全面了解大暑的魅力。灌溉与养生:大暑之时的农事与生活
一、灌溉与抗旱
夏日炎炎,棉花与大豆正值生长的旺盛时期,对水分的需求尤为迫切。棉花的花铃期叶面积达一生中最大值,需水量剧增。田间土壤湿度需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低于60%则可能引发落花落铃。必须密切关注田间土壤湿度,及时灌溉,避免干旱带来的损失。黄淮平原的夏玉米也进入关键生长期,需严防“卡脖旱”的危害。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长的作物对水分的渴求更为强烈。适时灌溉对于保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
二、大暑养生之道
酷暑盛夏,水分蒸发迅速,人体易出汗、易耗气。大暑时节需重视饮食调养与水分补充。
1. 饮食调养:
夏季饮食应以暑热气候为基础,选用药粥滋补身体。《黄帝内经》强调食养的重要性。著名医家李时珍推崇药粥养生,认为药粥对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尤为适宜。可依据个人体质,选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粥,以达到滋补效果。
夏季养生,水也是人体内不可或缺的物质。由于天气炎热,人体水分蒸发快,需及时补充水分。平时最好饮用开水,也可引用绿豆水、菊花茶等清暑药茶。出汗较多时,可饮用糖盐水、茶水等,以维持电解质平衡,避免脱水。
2. 健身养生:
高温天气下,尽量不外出进行户外体育锻炼或重体力劳动,预防中暑。
注意情绪调节,避免“情绪中暑”。极端情绪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极大,特别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避免情绪波动。
运动量不宜过大,可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适量运动。
注意开窗通风防暑气,保护好心神,确保精神饱满。
三. 大暑习俗与农谚
大暑时节,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如山东地区的“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浙江沿海地区的送“大暑船”,祈求出海平安。广东地区则有所谓的“吃仙草”习俗。台湾有吃凤梨的习惯,民间认为此时的凤梨最为美味。大暑也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斗蟋蟀也成为一种乐趣。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都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谚中关于大暑的说法也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与经验。如“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等,都反映了大暑时节的气候特点与农事活动的关系。
大暑时节需重视灌溉与抗旱工作以保障农作物生长,同时也要注意养生保健以维护身心健康。大暑时节,大雨如注,似乎预示着百日之后的霜降。大暑小暑,酷热难耐,连老鼠都差点被淹死。
大暑时节,秋风起时,虽然酷暑难耐,但秋天的脚步已然悄悄逼近。人们常说,小暑吃黍,大暑吃谷,这是时节的食物之美,也是大自然的馈赠。
在大暑时节,人们也格外警惕。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对自然的敬畏。在这酷热的日子里,即使有米也不情愿回家煮,因为家中闷热如蒸笼,出门方觉一丝凉意。
唐代诗人杜甫在《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中描绘了大暑的酷热与沉闷,人们在这时节往往心情烦躁,难以静心。诗人白居易在《销夏》中却展现了另一种心境。他闲居院中,心境平和,感受清风徐来,热散心静。他的《夏日闲放》也表达了类似的心境,静室避暑,闲傲自得。
元结在《登殊亭作》中则描绘了大暑时节的特殊体验。他登上亭台,虽值大暑,却感觉秋意生起。他主人有酒,共饮欢谈,醉醒无愧。他漫歌浪语,心事浩茫,目光远眺,心胸开阔。在这酷热之时,他坚守自我,超越灾患,希望人们能听懂他的心声。
大暑时节,虽然酷热难耐,但人们也在寻找自己的凉意。无论是闲居家中,还是登高望远,都是人们在努力寻找心灵的宁静和舒适。在这个时节,人们也在敬畏自然,智慧地应对酷暑。愿我们都能在这大暑时节,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清凉。
大暑也是诗词中的常见题材。诗人们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大暑的酷热、沉闷和人们的应对之道。他们的诗词不仅记录了时节的变化,也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在欣赏这些诗词的也学会珍惜每一个时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